当上海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将ALMA望远镜对准一片直径仅数光年的分子云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场持续五年的观测会颠覆人类对恒星诞生的传统认知。这片看似混沌的气体尘埃中,竟隐藏着与银河系高度相似的“微型星系”结构——纤细的气流臂如被无形之手牵引,环绕中心形成修长的棒状结构,最终所有物质汇聚于吸积盘,仿佛将整个银河系的运转轨迹压缩了千万倍。
“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研究团队负责人指着观测图上的螺旋纹路解释道。通过ALMA望远镜的超高分辨率成像,他们首次捕捉到分子云内部的气流运动细节:外围气体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狂奔,却在接近吸积盘时突然“刹车”,如同被精心调控的流水线,既保证物质持续输送,又为恒星形成留出足够的沉淀时间。这种“减速机制”恰好解答了长期困扰科学界的谜题——为何大质量恒星在狂暴的气体环境中仍能稳定成长。
更令人惊叹的是数据中隐藏的“反转密码”。当团队分析分子云的旋转特性时,发现外围气体包层与中心吸积盘的旋转轴竟呈相反方向。这种违背直觉的现象,被归因于星际湍流对角动量的干扰。“就像用手指搅动咖啡时,表面的漩涡与底部的流动方向可能完全相反。”研究员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若非ALMA望远镜能穿透星际尘埃的“迷雾”,这一细微的宇宙“小动作”或许永远不会被发现。
新疆天文台的独立发现则为恒星形成理论增添了另一重维度。在另一片分子云中,两个云团的剧烈碰撞催生出漫天交错的“气体纤维”,而恒星恰好诞生于这些纤维的交叉点——如同种子精准落入最肥沃的土壤。将上海与新疆的观测结果结合,科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恒星诞生的模式:宇宙既可能通过“微型星系”结构为恒星成长导航,也可能借助云团碰撞的“催生”机制完成孵化。“我们曾以为恒星形成是温柔的气体云包裹着星核缓慢孕育。”研究团队成员感慨道。如今的数据显示,这片“恒星育婴室”里暗藏着星系级别的宏大结构与毫厘级的精密调控:气流速度被精确计算,旋转倾角被刻意调整,甚至气体下落的轨迹都经过“设计”。上海天文台已计划对更多分子云展开长期观测,试图捕捉一颗恒星从“微型星系”中破茧而出的完整过程。
面对观测图上蜿蜒的螺旋纹路与深浅不一的色块,科学家们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理解仍停留在“解出一道小题”的阶段。分子云中复刻星系的奥秘,究竟是宇宙的偶然创作,还是所有恒星诞生必须遵循的“通用模板”?甚至有研究者大胆推测:我们的银河系,是否也曾是某个更大分子云中的“微型版本”?这些疑问如同散落在星际的黑板上的公式,等待更多观测数据来填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