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工业正经历一场静默却意义深远的变革。据香港媒体报道,国有航天部门通过引入“总装拉动”模式,将汽车制造业的精益生产理念注入航天制造体系,旨在实现火箭与卫星生产的规模化、低成本与高灵活性。这一变革被视为对传统航天制造模式的系统性颠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席信息官王国庆院士团队在《机械工程学报》发表的论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太空活动指数级增长,预计2045年轨道发射年有效载荷将达17万吨。能否掌握可扩展的航天制造能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太空竞争力的关键。当前,中国航天制造正从“研制主导”转向“规模化定制”,迫切需要适配产业特点的新模式。
传统航天制造长期依赖手工定制,每枚火箭与卫星均作为独特工程产物打造。但面对卫星星座建设、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及持续性月球任务的需求激增,原有模式已难以为继。论文分析,过去总装单位仅作为全链条末端环节,按上级计划装配,导致零部件交付与装配节拍脱节,库存积压与成本高企问题突出。
新模式借鉴了日本丰田汽车上世纪中期的“拉动式”生产理念。通过看板卡等工具,每个工位仅在需要时从前道工序“拉取”零部件,最大限度减少浪费与库存。如今,这一逻辑被移植至航天领域:从最终装配到子系统组装、从零部件到原材料,全链条仅在下游提出需求时启动生产,形成紧密响应的灵活供应链。
这种转变意味着组织架构的重构。过去扁平化的产业生态中,供应商拥有较多议价权;而新模式将建立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强化总装单位的统筹能力。王国庆团队强调,中国航天已从“能否造出”的探索阶段,转向多型号并行下的可靠批量化生产,需适应“批量定制时代”的高频发射与庞大卫星网络需求。
论文对比了中美发展路径的差异。美国SpaceX公司通过“星链”项目展现出惊人的卫星批量生产能力,目前已发射超7000颗卫星,计划构建4.2万颗卫星的巨型星座。而中国则依托国有企业、科研机构与私营供应商的协同,形成网络化、生态驱动的国家战略。国内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如国网、千帆、鸿鹄三号等已进入密集组网阶段,对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出迫切需求。
新模式的核心在于“总装拉动”机制。制造总体单位承担合同经费、计划统筹、质量保证等五项管理职责,以高效率、高质量、高弹性为标准,构建模块化、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能力。通过脉动生产模式,以总装节拍为源头规划全链条生产;智能柔性装配中心利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动态调整不同型号火箭的生产流程。
协同制造平台是另一大突破。该平台连接全国工厂、实验室与供应商,甚至跨越涉密网络,借助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生产状态实时跟踪、供应链瓶颈可视化、缺件自动预警及跨机构安全数据共享。管理者可通过“数字拉动看板”系统掌握全供应链动态。
这场变革正值中国航天发射提速期。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完成158次轨道发射,大部分由SpaceX执行;中国完成68次,较2023年67次再创新高,但与年初预计的“全年100次左右”仍有差距。专家指出,中国在传统航天领域保持稳健,但新兴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与计划存在偏差。
尽管2024年商业航天企业面临挑战,但回顾十年行业演进及国际经验,社会已形成共识:商业航天企业能够灵活高效地整合技术资源,为社会提供多样化航天服务,其发展仍需持续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