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金华的余先生将小米汽车送至官方服务门店检修时,维修人员从座椅下方发现一个形似字母“L”的金属零件。该零件带有活动结构,表面刻有编码和二维码,但扫描后仅显示一串数字,未提供任何产品信息。

事件经社交媒体传播后,多地车主反映类似问题。江苏车主在座椅下方发现不明凸起,拆解后得到与余先生相同的金属件;上海车主则指出新车线束卡扣存在安装偏差。另有车主补充称,小米汽车此前已多次陷入质量争议。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SU7曾因辅助驾驶系统缺陷召回11.6万辆,SU7 Ultra车型更因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与宣传不符,引发数百名车主联合维权。此次发现的“无身份”零件,再次将小米汽车的生产管理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余先生透露,小米方面曾提出“赠送两年保养服务”作为补偿,并暗示其停止追问,但被明确拒绝。“我要求的是安全检测报告和零件溯源信息,而非补偿。”他表示,车辆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针对此事,浙江义乌市场监管局于10月23日展开调查。执法人员调取了涉事车辆的购车合同、维修记录,并对同批次产品进行抽检,重点核查零件安全性及企业质量管控体系。根据今年9月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管理规定,关键零部件需建立可追溯的数字档案,而小米该零件因信息缺失,可能涉嫌违反相关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