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正站在AI技术变革的前沿,以vivo、OPPO、荣耀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通过密集的技术发布与生态布局,将AI终端竞争推向新阶段。在近期举办的开发者大会上,AI战略升级成为核心议题,各家不仅展示了端侧多模态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更暴露出端云协同、生态共建与商业落地的深层挑战。
端侧多模态能力正重塑手机交互逻辑。vivo推出的18项端侧智能应用中,卡证识别、UI Agent等功能已突破传统语音助手的简单指令模式,实现通过自然语言完成备忘录创建、账单自动记录等复杂操作。OPPO的“一键问屏”技术则让AI具备实时理解屏幕内容的能力,用户可指着实体物品进行语音查询,而“一键闪记”功能通过扫描小票或微信支付记录,自动完成消费分类与提醒。荣耀披露的3000余个自动化场景,涵盖一键比价、自动领券、语音打车等跨应用操作,将原本需要多次切换App的流程压缩为单一指令。
技术演进呈现三大趋势:轻量化模型、深度推理与GUI操控。今年发布的端侧模型普遍聚焦3B参数规模,如荣耀的7B多模态感知大模型、vivo的3B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及OPPO的0.6B-4B四档套件。这些模型通过低比特量化与端侧Lora训练技术,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将体积压缩至传统模型的1/3以下。更关键的是,端侧推理模型已具备类似云端的深度思考能力,可处理复杂逻辑问题;GUI Agent技术则通过模拟人类操作界面,实现对第三方应用的主动操控,无需依赖API接口。
端云协同的矛盾日益凸显。尽管手机厂商普遍采用端云混合架构,但云侧模型调用仍面临多重困境。某手机厂商技术负责人透露,云厂商提供的API版本通常滞后内部最新模型3-6个月,且存在数据主权担忧——云服务商既怕手机厂商通过本地数据优化出更优模型,又担心自身技术被超越。这种矛盾促使厂商将重心转向端侧:vivo的3B模型在文本摘要任务中已达到云侧大模型98%的准确率,而运行内存占用从7B模型的4GB降至可接受范围。
商业落地遭遇成本与生态双重瓶颈。高频调用云侧ASR模型进行语音转录,每小时成本高达2元,这对出货量以亿计的手机厂商而言是巨大负担。更棘手的是,缺乏杀手级应用导致用户感知薄弱,芯片厂商因此对高端AI算力芯片持观望态度。高通骁龙与联发科天玑最新旗舰芯片虽具备100TOPS算力,但若缺乏应用场景支撑,高算力将直接推高芯片成本,形成恶性循环。
智能体生态建设进入深水区。当前自动化功能多局限于系统级应用,跨第三方App操作仍需解决安全授权标准。vivo通过构建“通控设施组”向生态伙伴开放屏幕感知、任务规划等基础能力,OPPO则将智能体框架作为跨设备协同的核心平台。荣耀的MCP架构已接入4000余个生态智能体,并尝试联动硬件生态。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厂商已尝到甜头,其AI健康智能体在vivo生态中的流量份额半年增长300%,但多数App厂商仍担忧数据共享与流量分配问题。GUI大模型成为折中方案——AI仅模拟界面操作,关键节点仍需用户确认,既保留App价值,又实现自动化升级。
在这场AI终端竞赛中,手机厂商正从技术追随者转向生态定义者。他们既要突破端侧模型性能极限,又要平衡云侧合作与数据主权,更要说服互联网厂商共享生态红利。正如某厂商AI负责人所言:“这不仅是技术战,更是关于未来数字世界话语权的争夺。”当3B模型开始媲美云端性能,当GUI操控突破应用边界,手机AI的进化或许才刚刚揭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