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机器人行业因一则解散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成立不足半年的明星企业一星机器人正式宣布解散。这家由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之子李星星实际控制的企业,曾被视为吉利布局具身智能领域的关键落子,其突然退出市场引发诸多猜测。
据公开资料显示,一星机器人于2025年5月注册成立,8月完成"亲友轮"融资,9月又获得数亿元"种子轮"投资,投资方包括曹操出行、晶能微电子等吉利系企业,以及BV百度风投、同创伟业等外部机构。公司组建了豪华技术团队,吸纳上海AI Lab研究员丁琰、复旦大学姜育刚教授团队、清华大学汪玉教授团队等学术力量,并引入国际知名的FastUMI数据采集团队。技术部员工方宇透露,公司国庆前还接到新订单,资方甚至计划追加投资,解散决定令团队措手不及。
这场变故的根源指向吉利集团的战略调整。天眼查数据显示,一星机器人实控人李星星持股65.66%,但公司董事长潘运滨同时担任吉利半导体CEO,吉利系人员占据管理层核心位置。与一星机器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利重点扶持的千里科技正加速崛起——这家定位"AI+车+机器人"的企业,已获得李书福公开站台支持,并于10月16日正式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其技术框架实现智能驾驶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复用,机械臂VLA模型与端到端智驾模型共享底层架构,展现出更强的产业协同潜力。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一星机器人与千里科技在具身智能领域存在显著业务重叠。前者聚焦工业场景的机器人任务分解与数据采集,后者则通过智能驾驶技术向机器人领域延伸,两者均依赖AI大模型与真实场景训练。在吉利集团"一个吉利"战略框架下,这种资源分散局面难以持续。《台州宣言》明确提出的业务厘清要求,成为推动此次整合的直接动因。千里科技凭借更紧密的主业关联性和更清晰的技术迁移路径,最终赢得集团资源倾斜。
这场变局背后,折射出吉利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深度布局。2025年6月,吉利联合旷视科技(通过迈驰智行)等主体成立重庆千里智驾,其中千里科技出资15亿元占股30%,并引入原华为车BU总裁王军担任联席总裁。李书福在9月发布会上直言,投资千里科技的核心原因是与创始人印奇"理念契合",认为其技术路线更符合汽车产业融合需求。这种战略转向在资本市场获得积极响应,千里科技估值已飙升至550亿元,成为吉利智能生态的核心载体。
作为吉利少东家,李星星的创业历程充满波折。2018年创立的二手车金融平台车多多,虽获1770万美元A轮融资,但最终未能突破盈利瓶颈。2020年接手的澄星股份,在经历债务危机后逐步恢复元气,2025年上半年实现1856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11%。然而10月20日的黄磷自燃事故,又给这家化工企业带来新的挑战。这些经历显示,即便拥有雄厚资源背景,二代接班人的创业之路依然充满变数。
一星机器人的退出,标志着吉利在机器人领域的战略聚焦。当千里科技承载着集团AI雄心加速冲刺资本市场时,这场看似突然的解散,实则是吉利在智能出行赛道做出的关键取舍。随着资源向更具协同效应的平台集中,吉利构建机器人帝国的蓝图正逐步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