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执行北极载人深潜任务的科考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顺利返回。此次科考依托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艘具备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以及“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为北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今年7月22日,北极载人深潜科考队从三亚启程,与“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共同奔赴北冰洋海域。在为期56天的北冰洋作业中,科考队开展了多项科学考察和试验,成功采集了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等珍贵样品,并获取了大量观测数据。这些成果将为深入研究北极气候的快速变化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装备,“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完成了43次潜次作业,其中在国际首次加克洋中脊区域开展了载人深潜科考。值得一提的是,该潜水器在中央海盆海冰覆盖率超过80%的极端环境下,创造了29天内完成32个潜次的纪录,平均每次在水下停留9个多小时,海底作业时间超过6小时,展现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作业效率。
在北极执行任务期间,“奋斗者”号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首次水下联合作业。两台潜水器共同完成了定位搜索、标志物互换等任务,并拍摄了大量高清影像资料。这一创新协同作业模式,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具备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连续开展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与以往在马里亚纳海沟等深海区域的下潜任务不同,北极环境对潜水器提出了全新挑战。据“奋斗者”号团队介绍,北极海域遍布“移动的冰山陷阱”,每次下潜和上浮都需要精确避开漂移的浮冰,防止被冰块撞击。同时,极昼极夜的快速切换以及融冰期、结冰期的水温骤变,对设备灵敏度造成了显著影响,要求潜水器必须具备高度稳定的性能。
此次科考任务的成功,不仅验证了我国载人深潜装备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也为北极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科考队带回的样品和数据,将助力科学家们进一步揭示北极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