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组合体静静矗立在发射区时,一个充满人文温度的标识正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个由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团队设计的任务标识,以航天员头盔为视觉核心,将浩瀚宇宙与人类探索的凝视完美融合,开创了航天任务标识设计的全新视角。
设计团队的创作历程始于2024年深秋。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工作室里,师生们经历了数十个不眠之夜。2024级设计学研究生董恬最初提交的方案充满动态张力,倾斜的飞船轨迹与放射状线条试图展现航天速度。但指导教师顾欣提出了颠覆性建议:"我们能否转换观察维度?让观众通过航天员的头盔面窗,以第一视角见证这场星际对接。"
这个创意转折点彻底改变了设计方向。团队摒弃了传统航天标识中常见的火箭、飞船等具象元素,转而聚焦于头盔面窗的反射效果。当神舟二十一号与空间站对接的瞬间透过面窗呈现时,冰冷的科技符号瞬间转化为充满温度的人类凝视。这种视角创新不仅获得官方认可,更在公众投票中赢得广泛共鸣。
在视觉构图方面,设计团队经历了从动态到静态的深刻转变。初稿中倾斜45度的头盔造型被调整为垂直对称布局,任务年份"2025"、对接组合体、地球轮廓与编号"21"自上而下形成稳定的三段式结构。环绕头盔的双圆环设计巧妙融合古代天文仪元素与现代轨道意象,其交汇点精准指向中国版图,隐喻航天使命与家国情怀的深度共鸣。
色彩系统的构建同样充满巧思。外圈采用国旗红黄渐变,象征国家荣誉的庄严传承;内圈深蓝背景铺陈出宇宙的浩瀚无垠;白色飞船与空间站在星光中精准对接的画面,与下方蓝白相间的地球倒影形成视觉呼应。编号"21"以明黄色点缀其间,既强化识别度又保持整体色彩平衡。这种去渐变化的平面表达策略,确保了标识在不同媒介中的清晰传播。
据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顾欣介绍,此次设计突破了传统航天标识的技术叙事框架。"当我们通过宇航员的面窗观察太空时,实际上是在强调:所有航天成就的终极承载者都是人类自身。"这种人文视角的注入,使标识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展示,成为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视觉纽带。
该设计方案于2025年初最终定稿,这是四川美术学院继神舟十七号任务标识设计后,再次承担国家重大航天工程视觉设计任务。从工作室的草图到发射场的巨幅标识,这个充满哲学思考的设计作品,正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技术突破向人文表达的深度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