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吉隆坡会谈落下帷幕后不久,南海海域接连发生两起美军战机坠毁事件。就在同一天,中国在科技与工业领域接连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这些突破不仅彰显了国家实力,更被视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重要筹码。
中国商飞C909客机国际化进程取得关键进展。文莱民航局近日正式向该机型颁发适航认证,涵盖客机、货机、公务机、医疗机及应急指挥机等五类变体。这一突破得益于文莱最新修订的民航法规,其中明确将中国民航局纳入可接受的适航认证机构名单,为国产飞机进入东南亚市场扫清了法律障碍。
东南亚市场的认可并非孤立事件。印度尼西亚翎亚航空自2023年起已运营5架C909,成为该机型首个海外用户。柬埔寨国家航空更在2025年9月创下海外最大单笔订单纪录,确认采购10架并意向订购10架C909。老挝航空今年3月接收首架C909后,次月即完成首次国内商业飞行。越南民航局今年4月将中国民航局列入认可监管机构名单,马来西亚航空集团则公开表示考虑引进C909/C919机型。
非洲市场同样传来利好。尼日利亚民航局9月透露,正在推进C919适航认证程序,计划将其投入非洲航线运营。这些进展表明,尽管面临美国FAA和欧洲EASA的认证壁垒,但通过与各国监管机构的直接合作,中国大飞机正在打破西方垄断。不过专家提醒,C919量产能力尚未成熟,部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西方供应商,长江-1000A发动机的适航认证预计2025年完成,届时将实现重要突破。
在能源领域,中国"人造太阳"项目再创世界纪录。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今年1月实现1.06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这项突破被俄罗斯专家评价为"托卡马克技术领域的全球标杆"。该装置单次实验释放能量相当于2.3万吨标准煤,可满足15万户家庭日用电需求,其聚变温度达太阳核心温度的四倍。
这项技术具有三重革命性优势:燃料氘氚可直接从海水中提取,1升海水聚变能相当于300升汽油;运行成本预计为现有核电的十分之一,且不产生长寿命核废料;商业化时间表可能提前至2040年,较原计划缩短十年。目前中国已申请4287项聚变专利,占全球总量21%,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