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场名为“WannaCry”的蠕虫病毒席卷全球,短短数日内便蔓延至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台计算机被感染。这场数字灾难不仅让普通用户措手不及,更让当时还在计算机系读书的Alan对网络安全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意识到,自己不仅要会写代码,更要懂得如何守护这些代码的安全。
带着这样的思考,Alan在大学期间加入了网络安全实验室,通过参与各类安全项目和竞赛积累实战经验。毕业后,他选择加入华为ICSL(内部网络安全实验室),成为了一名安全蓝军。这个角色源于军事领域的“红蓝对抗”概念:蓝军模拟外部攻击者,通过合法授权的“黑客手段”检验业务系统的防御能力,帮助企业提前发现潜在风险。
在ICSL,Alan接触到了华为全线产品的安全验证工作。他通过渗透测试,模拟攻击者视角排查系统漏洞,并取得现网渗透的上岗资格证。这项工作如同扮演“数字小偷”,试图闯入系统“家中”寻找安全疏漏。初期,他在针对H产品线的项目中成功发现多个致命漏洞,甚至通过组合攻击拿到了认证凭据的签发私钥,实现了任意账号接管。然而,前辈的提醒让他很快意识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几个月后的一次行动中,Alan因操作失误暴露了攻击据点。红军通过异常访问日志迅速定位并清除了他们的渗透路径。这次挫败让他深刻认识到:攻防对抗不仅是技术较量,更是细节与流程的博弈。红军的全面日志采集、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机制,构成了坚实的防御基础。
随着经验积累,Alan开始参与更复杂的对抗演习。他发现,红蓝双方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敌对,而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协作。每次行动后,蓝军会详细复盘漏洞成因与攻击路径,为红军提供加固建议;红军则据此更新防护策略,修补安全缺口。这种良性循环让防御体系的响应速度从“天”级压缩至“分钟”级。一次对抗中,Alan团队刚发现“代码注入”漏洞,红军便通过封禁IP、禁用账号、隔离服务器等操作,在几分钟内瓦解了他们的进攻计划。
2021年,Alan晋升为蓝军技术管理组组长,负责红蓝对抗的能力建设。他不仅要执行渗透任务,还需承担技术规划、平台系统建设等管理工作。两年后,渴望突破的他加入终端BG云服务云安全与隐私工程部的银针实验室,这里汇聚了业界顶尖的攻防专家,也是公司内安全建设最成熟的部门之一。
在银针实验室,Alan接到了攻破核心Y系统的任务。该系统是某产品线的运维管理中枢,一旦被攻破可能导致全线业务瘫痪。他先从测试环境入手,通过组合漏洞成功拿下目标,但生产环境的严格网络隔离让原有方法失效。一个多月里,他尝试了五种攻击路径,甚至一度拿到其他系统权限,却始终无法触及Y系统。项目截止前两天,他重新梳理分析文档,突然意识到:业务部署在公有云上,云环境的网络逻辑与传统环境截然不同。这一发现成为突破关键。
最终,Alan以已攻破的O系统为跳板,通过对等连接访问Y系统。经过多次调整攻击参数,他在凌晨两点半成功收到预期响应,生产环境的Y系统被攻破。那一刻,他感受到肾上腺素奔涌的热度,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蓝军的使命不是破坏,而是通过模拟真实攻击揭示风险,帮助系统变得更强大。
在一次针对云安全的行动中,Alan验证了三类高风险攻击路径。复盘会上,红军同事询问防护切入点时,他提出从攻击路径的关键节点入手,优先完善日志收集。这一建议得到了高度认可,随后他深度参与红军的防护体系建设,围绕权限管理、监控点等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推动多项防护措施落地。这些措施在后续攻防行动中经受住了考验,显著提升了业务在云环境下的抗击打能力。
如今,面对国家级APT组织的完整攻击链和长期渗透,Alan深知:单一的红军或蓝军都难以应对复杂威胁,唯有两者深度协同才能构建闭环防护体系。红军制定防护规则,蓝军通过实战打破规则暴露隐患,再协同加固规则。这种循环往复的攻防交融,正是守护数字世界安全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