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第十届)党媒网站发展论坛上,“数智驱动 拓展‘智媒+’生态”成为核心议题。6位行业嘉宾围绕主流媒体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价值展开深入探讨,结合各自实践分享创新经验与风险防范路径。
中国青年网副总编辑王岑予指出,媒体智能化转型的核心仍在于强化记者“四力”。他以中青社与中青网的变革实践为例强调:“人工智能是赋能工具而非替代者,专业记者的洞察力、判断力始终是内容生产的基石。”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对人机协同边界的深入思考。
人民网移动内容部副主任刘凡展示了“自在”心理疏导大模型的落地案例。通过构建“新闻+政务服务”生态体系,该模型将媒体资源与AI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心理健康领域的精准服务。“媒体既要保持宽度教育属性,也要探索深度服务价值。”刘凡的分享揭示了主流媒体在垂直领域的创新空间。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特聘首席工程师黄云聚焦语料数据这一关键要素。他透露,集团正在建设的“若水”省情语料库已积累超50亿字高质量中文数据,有效缓解了大模型训练的“数据饥渴”。“中文语料的稀缺性直接影响AI生成质量,媒体机构在区域性数据积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首席专家郑义风提出“系统能力激活”理论。他以山东网媒集团实践为例,构建了包含内容生产、技术应用、数据分析、运营策略的复合生态体系。“解决用户流失和经营困境的关键,在于将技术服务转化为用户粘性。”这一观点为媒体转型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副总编辑王静介绍了“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通过重构采编、政务服务、舆情服务三大板块,该网站在传统业务收缩的情况下,实现政务新媒体业务30%的年增长率。“拥抱AI不是技术崇拜,而是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王静的实践为地方媒体转型提供了可复制路径。
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官远星从财经媒体视角提出“温度与深度”双轮驱动理念。他以该媒体AI转型历程为例指出:“既要避免高估短期收益的浮躁,也要警惕低估长期影响的保守。财经媒体的智能化应聚焦数据深度挖掘和个性化服务。”这一观点为专业媒体指明了技术升级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