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科考船近日圆满完成83天科考任务返回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队员们亲历了我国北极科考在装备、技术和研究层面的深刻变革,这些变化正推动我国极地科学事业迈向新高度。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的破冰能力与操控性能给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宋普庆留下深刻印象。这位参与过第5、8、9次北极科考的研究员表示,相比传统科考船频繁倒退冲撞的破冰方式,“雪龙2”号能以稳定航速穿越复杂冰区,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健也指出,该船出色的破冰性能使科考范围得以拓展,船上实验室的合理布局与冷库设计更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工作环境。
船载调查装备的升级换代成为此次考察的显著特征。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船舶管理中心副处长陈清满介绍,自2012年以来,固定搭载的科考设备从40余套增至120余套,涵盖国际先进水平的温盐深仪、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装备。这种集成化配置不仅避免了高精度仪器频繁搬运造成的损耗,更通过统一检定校准确保了数据质量。陈清满特别强调,随着硬件提升,极地现场调查作业的规范化管理也日趋完善。
无人化、智能化装备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科考技术的重大突破。参与多次极地科考的郝锵研究员回忆,早期“雪龙”号仅配备小型温盐深仪,每次采水需手动操作翻盖采水器。如今大型CTD与月池系统的组合,使科考船在密集浮冰区也能稳定作业。本次考察中,无人机、无人无缆潜水器(AUV)、无人有缆潜水器(ROV)及生态海底着陆器(Lander)等装备大显身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更在北极冰区实现首次下潜,极大拓展了观测时空尺度。
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同样引人注目。任健指出,随着设备精度提升与考察积累,我国对北冰洋环境变化的认知不断深化。冰基浮标网络的完善使周年变化监测成为可能,而“气—海—冰—生态”多要素协同观测的生态无人冰站,则通过传感器与影像系统的叠加,实现了对冰下等传统观测盲区的立体化监测。郝锵特别提到,宏基因组测定等前沿技术的引入,使我国在北极微生物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
人才结构的优化为极地科考注入新活力。郝锵观察到,20年前科考队博士寥寥无几,如今专业队伍中博士占比大幅提高。这批兼具吃苦耐劳精神与前沿知识储备的年轻科研人员,在冰川动力学、海洋生态学等领域产出多项高水平成果。宋普庆认为,这种代际传承中始终如一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精神,正是我国极地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