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作者陈默在从业第八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保持高频更新,又要确保每篇文案的质量。去年春天的一个深夜,他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动态:“凌晨三点,第十一稿仍不满意,这种崩溃或许只有同行能懂。”配图是散落一地的废稿和早已见底的咖啡杯,这条动态引发了不少同行的共鸣。
面对创作瓶颈,陈默开始尝试将AI工具引入工作流程。起初,他只是简单地输入“写一篇小红书文案”,但生成的文本总显得生硬。经过多次试验,他发现关键在于为AI设定精准的角色定位。如今,他的指令已进化为:“你是一位拥有五年经验的美妆博主,熟悉小红书平台调性,擅长撰写沉浸式体验分享。请为这款新精华液创作一篇种草文案,需包含使用前后的对比效果,突出水润透亮的特点,文风要像向闺蜜推荐一样自然,并添加相关话题标签。”
在实践过程中,陈默积累了多种高效的Prompt模板。针对短视频脚本,他会使用结构化指令:“为‘夏季护肤误区’的抖音视频写脚本,时长1分钟。要求包含开场悬念、3个误区讲解、产品植入和结尾互动引导。”他还独创了“示例模仿法”——建立优质文案库,遇到优秀案例便收藏作为AI学习的素材。使用时,他会将范文与指令一同发送:“请模仿这篇文案的结构、节奏和修辞手法,为我的产品创作类似风格的文案。”
2024年4月,陈默不再满足于零散的技巧应用,转而构建系统化的AI写作流程。他借鉴了优采云等平台的生产理念,将内容生产分解为采集、过滤、加工和发布四个环节,并通过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通过设置固定模板和工作流,系统可自动完成内容生成与发布任务,大幅减少了人工干预。
陈默最得意的创新是实现了跨平台内容适配。借助智能分发功能,系统可根据不同平台特性自动优化文案:抖音版本增加互动提问,B站版本融入专业知识,小红书版本则植入商品卡片。这种“一稿多平台适配”技术能自动调整字数、转换话题标签,显著提升了内容复用效率。
经过三个月的实践,陈默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过去每天需花费五六小时手动创作,如今AI负责生成初稿,他则专注于优化核心内容。账号更新频率从每周3篇提升至每日2-3篇,内容质量反而有所提升。更让他意外的是,通过分析AI生成的优秀文案,他自身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AI没有取代我的创造力,而是放大了它。”在最近的分享会上,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体验。
陈默的经历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你是否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AI写作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或疑问,点赞、评论并转发给更多需要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