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即将迎来星舰项目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第11次集成飞行测试(IFT-11)将于美国中部时间10月13日下午6点15分启动,对应北京时间次日早上7点15分。此次测试被业界视为星舰迈向实用化阶段的关键战役,其技术验证的深度与广度均超越以往,或将为人类深空探索开辟全新路径。
本次测试的核心看点之一,是超重型助推器B15-01的复用性能验证。这枚曾于今年3月第8次试飞中成功完成回收的助推器,将首次搭载全新发动机着陆燃烧模式亮相。其返回流程采用三阶段控制:初始阶段启动13台发动机减速,中期切换至5台发动机进行姿态调整,最终通过中央3台发动机实现离海面数米处的"短暂悬停",最终溅落墨西哥湾。这一设计不仅验证了多级发动机协同控制技术,更为未来锂离子电池等航天器部件的精准回收提供了数据支撑。
星舰飞船阶段的测试则更具挑战性。飞船将携带8颗与下一代星链卫星同规模的模拟器入轨,同步开展"猛禽"发动机在轨点火、热防护系统极限测试等关键项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团队主动拆除了部分隔热瓦,并在关键设备表面未加装烧蚀层,直接让飞船承受再入大气层时的数千摄氏度高温。这种"自虐式"测试旨在获取热防护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性能数据,为后续发射场垂直回收技术积累经验。
任务团队为飞船设计了模拟真实返回的复杂轨迹。当星舰以亚音速再入大气层时,将通过动态倾斜机动验证制导算法的先进性,最终在印度洋某处完成溅落。这一过程涉及多维度姿态控制与热流管理,其技术复杂度远超此前测试,被形象地称为"从头到尾的压力大考验"。
此次测试的技术积累,直接服务于SpaceX的第三代星舰(V3)研发计划。根据公开资料,V3版本超重助推器将通过增加发动机数量提升系统冗余度,而本次测试的5引擎变轨模式正是为该技术铺路。当前星舰系统总长120米,由70米长的超重型助推器与上层星舰飞船组成,具备将人员与货物运送至地球轨道、月球乃至火星的运载能力。
在8月26日完成的第10次试飞中,星舰两级均成功在预定海域溅落,标志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此次第11次测试若能圆满成功,不仅将验证隔热系统、发动机重启等关键技术,更可能为2026年第三代星舰任务扫清障碍。随着技术迭代,SpaceX预计将太空发射成本从每公斤数千美元降至数十美元,这一变革或将重塑全球太空经济格局。
从硬件测试到发射流程优化,SpaceX通过"快速迭代"理念将测试周期压缩至约41天。这种高效工程模式,正在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边界不断扩展。每一次"溅落"背后,都是人类向深空迈进的坚实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