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科技感逐渐成为主流。然而,这种设计在提升车辆美观度和降低风阻的同时,也带来了识别困难、操作不便、断电失效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在紧急情况下影响了乘员的逃生和救援效率。针对这一现象,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旨在全面规范车门把手的设计和生产,提升其安全性和实用性。
隐藏式车门把手最初应用于赛车领域,目的是通过减少风阻来提升车辆性能。例如,1952年奔驰300SL就采用了这种设计。随着特斯拉Model S在2012年推出自动伸缩门把手,这一设计迅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普及。车企们纷纷效仿,推出了从半隐藏式到外伸隐藏式、内缩隐藏式、手动按压隐藏式,甚至全隐藏无门把手式的多种设计,力求在细节上展现科技感和高级感。
然而,隐藏式门把手的广泛应用也暴露了诸多问题。乘客在打车时,常常因找不到门把手而陷入“不会开车门”的尴尬境地。更严重的是,在交通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成为救援的障碍。例如,202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哈里斯县发生的一起特斯拉Model S撞树起火事故中,救援人员因无法打开车门而延误了救援时机。
此次征求意见稿对车门把手的结构型式、布置位置、冗余设计以及强度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明确规定,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下都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以解决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操作不便和难以识别的问题。同时,要求车门内把手和车门外把手均具备机械冗余设计,确保在事故断电后,乘员无需借助外部工具即可通过机械释放功能开启车门。
针对消费者反映的车门把手布置位置“不好找”和安全标志缺失的问题,标准征求意见稿也提出了具体规范。通过明确车门内把手和车门外把手的布置区域,以及车门内把手的安全标志和开启方式示意,标准旨在减少误操作,提升用户体验和安全性。
车门把手的设计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安全。新标准的制定适应了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平衡了科技感与安全性。它不仅解决了当前消费者面临的车门把手痛点问题,还为车门把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有助于强化乘员逃生和安全救援,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提升道路交通的整体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