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杨股份参股企业无锡智立传感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AI六维力传感器正式投入市场。该产品融合力觉多模态模型与定制化RPU芯片,突破传统传感器在精度感知与智能分析方面的技术瓶颈,成为国内首款搭载AI端侧芯片的智能传感器。通过自研垂直模型与电子架构,设备可实现实时自校准功能,彻底替代传统人工或自动标定流程,生产效率提升40%的同时降低30%制造成本。
据金杨股份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杨浩介绍,这款传感器如同机器人的"感知神经",能够精准捕捉0.1N级微力变化及0.01N·m扭矩波动。在协作机器人柔性操作场景中,设备可帮助机械臂实现0.02mm级定位精度;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时,其六维力反馈系统使步态平衡控制响应速度达到10ms级。目前已有3款终端产品进入量产阶段,分别适配协作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人形机器人腕部关节及踝部传感器模块。
技术突破源于核心团队的学术积淀与产业协同。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历时3年构建出力觉多模态感知算法库,结合金杨股份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工艺积累,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架构。经第三方机构检测,该产品在重复定位精度、迟滞误差等核心指标上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但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25%。
产业生态构建方面,金杨股份正通过"技术授权+联合研发"模式,与12家机器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在无锡高新区建设的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已形成月产5000套的产能规模,预计2025年将扩建至10万台套。目前送样测试的协作机器人客户反馈显示,设备在汽车零部件装配、3C产品精密组装等场景中,故障率较传统方案下降60%。
行业分析师指出,该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力传感器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2027年突破千亿的背景下,智立传感构建的"算法-芯片-制造"全栈能力,有望带动国内30家以上核心部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公司已启动B轮融资,计划将资金用于下一代触觉-力觉融合传感器的研发。
供应链优化层面,企业通过与本土芯片厂商共建联合实验室,将RPU芯片制程从40nm推进至28nm,功耗降低35%。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使产品开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9个月。随着10万台套产能的释放,预计将满足国内机器人企业30%的高端传感器需求,推动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从目前的15%提升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