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吉姆·法利(Jim Farley)2020年接过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的权杖时,这家百年车企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五年后的今天,他的“福特+”战略已深刻重塑了这家美国汽车巨头的业务版图——从产品矩阵的精简到软件能力的跃升,从业务架构的重组到国际市场的突破,这场变革既充满机遇,也伴随着争议与挑战。
法利的职业轨迹本身就是一部跨界的教科书。这位1962年出生的银行家之子,在乔治城大学斩获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双学位后,又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从丰田北美市场的销售精英到雷克萨斯品牌的操盘手,再到福特全球市场的掌舵人,他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着两个关键词:汽车与变革。2007年加入福特后,他先后主导林肯品牌复兴、新兴业务布局,最终在2020年登上CEO宝座。
“我们不生产洗发水。”2025年底特律车展上,法利用这句直白的话诠释了福特的战略转向。在他主导下,福特彻底告别了福克斯、蒙迪欧等传统轿车,将资源向三类车型集中:具有驾驶乐趣的衍生车型(如野马Dark Horse)、高利润的商用皮卡与货车,以及面向细分市场的越野车型(如烈马Bronco)。这种“拒绝平庸”的逻辑背后,是对福特核心竞争力的清醒认知——正如晨星分析师戴维·惠斯顿所言:“法利没有在紧凑型轿车市场与对手缠斗,而是把赌注押在了轻型卡车和细分市场产品上。”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种战略的成效。2020年至2024年,福特在美国轻型车市场的销量虽仅增长1.5%,但2025年上半年市场份额已回升至13.6%。更关键的是,其业务结构发生了质变:商用车部门Ford Pro通过软件订阅服务实现年营收90亿美元,全球工业系统团队的成立让制造成本下降12%,国际业务更是从“烧钱”转向盈利,2024年贡献了20亿美元利润。
“福特+”战略的另一翼是软件与订阅服务。截至2025年,超过75万用户订阅了福特的BlueCruise驾驶辅助系统,这项业务不仅为商用车部门带来了可观收入,更成为福特对抗特斯拉等科技公司的关键武器。法利曾直言:“未来的汽车竞争,80%是软件,20%是硬件。”这种认知推动福特在2023年完成业务架构重组,将公司拆分为三个独立单元:福特Blue(燃油车)、福特Model e(电动车)和福特Pro(商用车),每个单元都拥有独立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
然而,变革之路从来不是坦途。法利任期内最受争议的决策,莫过于对电动车战略的调整。上任初期,他曾将电动车研发投入提升近两倍,但随后因高估市场需求而被迫缩减产能、取消项目,甚至终止了对自动驾驶初创公司Argo AI的投资。更棘手的是质量问题——2025年上半年,福特发起116次召回,数量超过其他车企全年总和。尽管公司解释称其中半数召回可通过OTA更新解决,但分析师惠斯顿仍指出:“质量问题像幽灵一样,总在福特进步时突然冒出来。”
在内部管理上,法利展现出了独特的领导风格。福特全国经销商委员会主席埃迪·斯蒂弗斯描述道:“他会像学生一样做笔记,然后抛出尖锐的问题,甚至能深入到问题的第四层。”这种“行动导向”的作风,在电动车零售模式改革受挫后体现得尤为明显——当经销商反对投资充电网络时,他迅速调整策略,转而通过传统渠道销售电动车。而在外部,法利则积极打造个人IP:主持播客节目、参与脱口秀、在社交媒体分享公路旅行经历,甚至在赞助节目中与主持人戴假发拍摄搞笑短视频。
“好奇心是我与生俱来的特质。”法利这样解释自己的跨界思维。他每周与历史学家、演员、音乐人等不同领域人士对话,试图从汽车行业外寻找灵感。这种思维模式,或许能解释福特为何在关闭巴西工厂(此前亏损数十亿美元)或终止Argo AI投资时,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决断力。
如今,法利的任期已超过其两位前任的总和,为福特带来了罕见的领导稳定性。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平衡电动车与燃油车的资源分配?如何彻底解决质量问题?如何在中国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实现突破?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法利似乎已找到自己的路径——正如他所说:“我希望建立一家‘北极星’式的公司,它的可持续性不依赖于任何个人,而是根植于清晰的战略和强大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