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X上,埃隆·马斯克发布了一段引发广泛关注的视频: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正在跟随专业人士练习中国功夫。视频中,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够流畅地完成各种武术动作,还能精准识别并反击对手的招式,展现出超越简单模仿的自主反应能力。面对网友关于“是否为远程操控”的质疑,马斯克明确回应:“这是AI驱动,而非遥控操作。”
作为特斯拉机器人项目的核心成果,“擎天柱”的进化轨迹清晰可见。2022年首次亮相时,它仅能完成工厂内的基础任务,如搬运箱子、浇灌植物,裸露的关节和机械结构显得颇为原始。2023年,其动作校准与平衡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已能在工厂中分类电池,并在公开活动中为人类提供酒水服务、进行简单对话。根据马斯克最新披露的计划,这款机器人将于2025年3月进入试生产阶段,2026年下半年正式上市,售价预计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这一价格甚至低于部分家用汽车。
特斯拉此次展示的武术对打场景,背后蕴含着多重战略意图。此前,外界曾质疑“擎天柱”的表现依赖人工遥控,特斯拉工程师去年也曾就此作出澄清。而此次通过AI驱动的实时互动,不仅直接回应了技术真实性的争议,更凸显了特斯拉在机器人自主决策领域的突破。其核心技术基于与特斯拉汽车同源的自动驾驶系统,通过摄像头与神经网络实现环境感知与动作决策,这种技术迁移为机器人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马斯克对“擎天柱”的定位远不止于技术展示。他曾公开表示,这款机器人将成为特斯拉未来的核心业务,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产100万台的目标。从功能规划来看,其应用场景涵盖家庭护理、日常采购、园艺维护等多个领域,标志着特斯拉正从汽车制造商向“机器人劳动力”供应商转型。这种战略调整背后,是特斯拉对AI技术商业化潜力的深度挖掘。
公众对这段视频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惊叹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认为“机器人练功夫”象征着人机交互的新纪元;反对者则指出,尽管“擎天柱”能模仿武术动作,但武术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特有的情感表达,仍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不过,无论争议如何,这款机器人展现出的环境适应与实时反应能力,已使其在家庭服务场景中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这段视频正在改变公众对家用机器人的认知。过去,人们更多将机器人视为执行预设任务的工具,而“擎天柱”的武术表演则暗示了其应对突发状况的潜力。例如,在家庭环境中,具备类似感知能力的机器人或许能更有效地处理意外情况。但与此同时,当机器人开始具备“反击”能力时,如何确保其行动符合安全伦理标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议题。特斯拉的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了行业边界,也将这些深层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