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在续航能力方面实现了显著突破。过去五年间,随着大容量电池技术的广泛应用,纯电动乘用车的平均续航里程从2020年的425公里提升至2025年的528公里,累计增长达103公里,增幅接近25%。
市场结构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当前主流纯电车型的续航区间已集中在500-599公里,续航超过600公里的车型占比持续攀升,而300公里以下续航的车型则逐步退出主流市场。这种转变既反映了消费者对长续航的需求升级,也体现了电池技术进步对产品开发的直接推动。
技术路径的分化在混动车型中表现明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平均纯电续航从93公里增至137公里,增程式电动车型则从125公里提升至205公里。这种增长主要得益于电池容量的扩大,而非能量密度的突破——数据显示,近五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始终维持在130-160Wh/kg区间,技术提升重点转向了电耗优化与体积效率。
行业分析指出,电池成本下降是推动续航升级的核心因素。随着材料体系创新与制造工艺优化,更大容量的电池包逐渐具备经济可行性。尽管能量密度短期内难有突破性进展,但通过结构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的改进,车企仍在持续挖掘续航提升空间。这种技术演进路径,正重塑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