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佳节期间,我国航天领域传来重要消息:国家航天局与国家原子能机构共同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的最新突破。这项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研究首次证实,月球背面月幔的温度较正面更低,为理解月球演化过程中的"二分性"现象提供了关键证据。
该成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完成,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研究团队通过多维度分析手段,对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玄武岩样品展开系统研究,发现其结晶温度约为1100℃,较月球正面同类样品低约100℃。进一步通过全岩成分重建原始岩浆化学组成,测算出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低于正面的1500℃。
为确保结论可靠性,科研人员采用四种独立方法进行验证:通过矿物成分分析运用三种温压计计算结晶参数,结合岩石学模型模拟玄武岩结晶过程,最终获得一致结果。同时,研究团队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对更大区域进行验证,发现背面月幔潜能温度较正面低约70℃,与样品分析结果高度吻合。
作为月球内部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月幔承载着太阳系演化的重要信息。其物质上涌形成的火山活动塑造了月球表面特征,因此月幔特性研究对理解月球演化至关重要。此次发现的温度差异,为解释月球正面与背面在地质构造、元素分布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提供了新视角。
此前研究已发现月球存在明显的"二分性"特征:正面月海面积占比超30%,而背面不足2%;正面地形相对平坦,背面则布满沟壑峡谷;元素分布方面,正面富含放射性元素,背面则相对匮乏。这些差异可能与月球形成初期的撞击事件或内部热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此次月幔温度差异的发现,为破解月球演化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航天科研持续推进的同时,10月11日将举办970《黄帝内经》读书会第五期线下沙龙。活动聚焦"柔弱胜刚强"的养生智慧,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实现身心和谐,参与者可通过扫码报名参与这场文化与健康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