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天问二号探测器传回一组高清自拍照,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探测器当前距离地球约4300万公里,与目标小行星2016HO3相距约4500万公里,整体运行状态良好,后续将继续执行小行星采样任务。
在公众热议天问二号任务的同时,不少人回忆起天问一号任务中的"祝融号"火星车。有网友询问为何近期没有该火星车的消息,对此需追溯其特殊运行状态。据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介绍,祝融号自2023年起进入"休眠"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火星沙尘沉积覆盖了太阳能板,导致发电能力显著下降。
要使祝融号恢复工作,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舱内温度需高于零下15摄氏度,且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40瓦以上。2024年10月的监测数据显示,该火星车仍停留在休眠位置,车轮痕迹已难以辨识,表明其尚未达到唤醒条件。针对网友提出的"发射飞行器清理太阳能板"的设想,专家表示技术可行性及必要性仍需论证。
尽管处于休眠状态,祝融号已超额完成预定科学目标。该火星车通过多光谱相机和光谱仪,在着陆区板状硬壳岩石中发现含水矿物,为火星乌托邦平原曾存在海洋的猜想提供关键证据。其观测数据还显示,沙丘表面富含含水硫酸盐、蛋白石等矿物,这些发现对研究火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与天问一号不同,天问二号任务聚焦小行星探测。该探测器将先后访问近地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整个任务周期达10年。其核心目标之一是为天问三号任务进行技术验证,后者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2030年左右实现火星样品返回。若任务成功,中国将成为首个完成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
当前欧美国家的火星采样计划已出现延期,部分项目甚至处于停滞状态。相比之下,中国航天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天问二号任务的技术验证对后续火星采样返回至关重要,其成功将为天问三号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关于火星探测的后续规划,专家透露重点将放在样品研究上。通过分析火星岩石和土壤样本,科学家有望解答火星是否存在水、过去是否具备生命存在条件、未来是否适合人类移居等重大问题。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现阶段的深空探测重点仍在月球,载人登火任务尚未纳入规划。
据嫦娥工程团队今年公布的信息,中国载人航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载人登月,通过月球资源开发为地球提供稀缺资源支持。这种战略选择反映了各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差异化布局,资源开发成为月球探索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