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雷军年度演讲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以“改变”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动作。尽管雷军一如既往地展现出真诚态度,但此次发布会却因宣传争议引发了不小的舆论风波。
小米17Pro的宣传图成为争议焦点之一。海报上“逆光之王”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然而右下角以极小字体标注的“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却难以察觉。这种“避重就轻”的表述方式,让不少网友感到被误导,认为小米在刻意规避责任。
事实上,小米并非首次陷入类似争议。早期推广笔记本时,雷军曾以“比硬币还薄”为卖点,结果被揭露是竖放硬币与平放电脑作对比,这种文字游戏引发了外界质疑。尽管当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如今汽车业务出现问题后,过往的宣传问题被重新翻出,成为舆论攻击的靶子。
雷军在演讲中坦言,小米造车和重启造芯如同“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压力巨大。然而,这种个人化的叙述未能满足市场对实质性信息的需求。随后,他在媒体见面会上称小米汽车是“全网被黑最惨的车企之一”,并提到有车主因驾驶小米汽车遭到极端攻击。但外界普遍认为,小米的困境更多源于自身宣传的逻辑漏洞。
小米SU7上市初期,凭借“智能驾驶”“全天候全场景安全护航”等宣传语,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然而,当SU7发生严重车祸后,包括小米在内的多家车企才将宣传术语改为“智能辅助驾驶”。这种前后表述的不一致,让用户对小米的技术能力产生质疑。
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事件更是加剧了信任危机。该部件作为4.2万元的选装件,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进一步消耗了用户的耐心。而此次小米17Pro的宣传争议,再次暴露了小米在营销话术上的问题。
与手机市场不同,汽车行业的容错率极低。手机出现问题,用户最多损失几千元;而汽车故障不仅涉及几十万元的资金风险,更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因此,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容忍度远低于手机品牌。小米若想在汽车领域站稳脚跟,必须调整营销策略,避免过度夸张的表述。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小米和雷军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放大。部分夸张和模糊的宣传用语,一旦被消费者认为与产品实际不符,就会引发争议。此次舆论风波并非单一事件导致,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任何宣传细节都可能被逐帧拆解,用户发声、博主评论、友商推波助澜等因素,让小米更容易陷入舆论漩涡。
雷军曾说:“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小米靠真诚从无到有,获得市场认可,最终成为一家举足轻重的科技公司。然而,成绩得来不易,更需在营销话术上保持真实,避免争议产生。毕竟,真诚不是口号,而是兑现承诺。企业要守住的,不仅是舞台上的掌声,更有用户心里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