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近日发布《人工智能行业专题(13):OpenAI的软硬件生态布局与进展》报告,从硬件算力、软件生态、用户商业化及模型性能四个维度,全面解析了OpenAI当前的发展态势与战略规划,为行业提供重要参考。
在硬件与算力生态方面,OpenAI以“星际之门”项目为核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该公司联合软银、Oracle等企业,计划在四年内投入5000亿美元,建设总容量达10GW的AI基础设施,其中首期1000亿美元已落地实施。在硬件合作层面,OpenAI与多家头部厂商建立了深度绑定关系:英伟达投资1000亿美元,锁定未来10GW的芯片供应;AMD以1.6亿股认股权证(行权价0.01美元)换取OpenAI 6GW的GPU部署权;OpenAI还与博通达成100亿美元的3nm ASIC订单,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随着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训练端大模型的计算量每代增长10倍,GPT-5需要35万张H100显卡,训练成本超过5亿美元;推理端方面,ChatGPT在2025年的Tokens消耗预计达到6425万亿,同比增长16倍。财务数据显示,OpenAI预计2025年营收达130亿美元(2024年为37亿美元),2030年目标为2000亿美元,但2029年前累计现金消耗可能达到1150亿美元,需通过股权合作降低成本。
软件生态层面,ChatGPT正从“工具型应用”向“Agent平台”转型。2025年9月,该平台推出三大核心功能:Pulse(个人助理,可主动推送个性化简报)、即时结账(联合Etsy/Shopify,支持美国用户通过对话完成购物)、Sora App(AI原生内容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用户插入个人形象生成场景)。此次转型依托十亿级用户交互数据,实现了技术、体验与变现模式的全面升级:多模态能力显著提升,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变现方式从订阅制扩展至“订阅+交易佣金”(每笔交易收取0.5%-1.2%的佣金)。OpenAI还试图抢占谷歌(信息获取)、亚马逊(电商)、meta(社交媒体)的核心场景。
在模型性能领域,OpenAI继续保持领先地位。GPT系列模型维持6-12个月的技术优势,GPT-5(high)与Codex(high)在智能化评分中位居第一,GPT-5的延迟时间仅为0.78秒。开源版gpt-oss-120B的输入价格为0.04美元/M,性价比优势突出。尽管前沿模型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OpenAI的迭代速度更快,且用户时长与模型性能呈正相关关系。目前,ChatGPT的用户日均时长已接近20分钟,持续领先于其他AI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