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全固态电池新突破:科研进展与产业规划齐进,电动出行未来可期

   时间:2025-10-11 15:47:0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全固态电池领域迎来一系列新进展,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团队与日本丰田公司相继公布技术突破与产业规划,为这一被视为新能源汽车下一代储能核心的技术注入新动力。

全固态电池因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寿命长等优势备受期待。其热失控风险低,体积减半的同时续航能力可翻倍,且能适应极端温度环境,充电速度也显著提升。然而,高成本、复杂制造工艺以及界面阻抗、锂枝晶等技术瓶颈,长期制约其量产进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通过分子设计,研发出一种新型界面一体化材料。该材料具备高离子传输能力,构建的柔性电池可承受2万次弯折,复合正极能量密度提升达86%。这一突破为固态电池的柔性应用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联合多家机构,开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该技术有效解决了电解质与锂电极接触不良的问题,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原型电池在数百次循环充放电后仍保持稳定性能,远超现有同类产品。

产业界方面,丰田公司宣布与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达成合作,加速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量产研发。根据公告,丰田计划在2027-2028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纯电动车型。此前,该公司曾多次调整量产时间表,2024年提出2026年量产高性能电池的计划,今年上半年又宣布与光兴产合作,预计2027年上市相关车型。

尽管丰田已启动产业化布局,包括投资建厂和多方合作,但具体量产时间仍需观察实际落地情况。行业普遍认为,2027年可能偏乐观,真正大规模量产或需等到2030年前后。

成本下降为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带来积极信号。以硫化锂为代表的源头材料价格大幅回落,硫化物电解质价格从每公斤7-8万元降至1-2万元,行业预计2030年有望降至几百元。这一趋势或推动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已逐渐清晰,但成本与工艺仍是主要挑战。业内人士指出,即使初期产品性能不完善,优先实现量产对技术迭代和行业信心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科研团队与丰田等企业的持续推进,全球电动出行格局或迎来深刻变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