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二学生冯振舟,近日以卓越的综合表现获评2025年江苏“新时代好少年”。这位被同学称为“全能榜样”的少年,不仅以优异成绩稳居年级前列,更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集体服务和公益实践中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的担当与风采。
冯振舟的科创之路始于小学二年级。当时加入学校机器人社团的他,曾许下“发明能陪孩子玩、会做家务的机器人”的愿望。从借社团设备回家研究,到九岁拥有“百变实验箱”后自学滑轮组、显微镜,他对科技的热爱逐渐生根发芽。五年级时,他以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团体决赛二等奖第一名的成绩,为这段探索之旅写下第一个注脚。进入初中后,他主动学习无人机操控、虚拟机器人编程和Python语言,专业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作为金钥匙科技竞赛南京市代表队成员,他牵头组建备赛QQ群,与队友共享资料、制定策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实验,最终斩获第34届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个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以及第29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南京赛区一等奖。高中阶段,他的目标愈发清晰:高一寒假在中国科学院研学期间,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触动了他,从此立志成为机器人工程师。2024年,他在第31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中再获团体二等奖与个人优秀奖,用行动践行着科技报国的理想。
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冯振舟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六岁熟背《三字经》,八岁通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如今已阅读近千册书籍、背诵800余首古诗的他,不仅是江苏城市频道“我爱古诗词”节目的常客,更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2021年,他的朗诵作品入选“汉韵薪传”公益朗读大会全国总展示;假期里,他赴景区拍摄《田忌赛马》《七律长征》等诵读微视频,其中《七律长征》登上南京市中华经典诵读亲子活动平台。2022年,他自编自导校本剧《我们的1919》,亲自扮演邓中夏,在校园中宣讲五四精神,号召同学们以史为鉴、奋发图强。
作为南京师大附中国科大班的学生,冯振舟对“有效学习”有着独特的理解。课堂上,他专注把握每一分钟;课后,通过精准练习和常态化复习巩固知识,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边界。高一上学期,他便获评“三好学生”并拿下“学业优异奖”。在平衡课内学习的同时,他每周投入12小时选修化学竞赛课程,其作文《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还获第十八届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江苏征稿活动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中,他以二等奖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一个人优秀不算真优秀,集体进步才是真收获。”作为班级团干部,冯振舟始终将集体发展放在首位。他主动策划团课课件,带领同学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时事热点;自制近200分钟的学习讲解微视频,利用课间为同学答疑;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校刊等分享学习经验。2024年12月,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为来校研学的初一学弟学妹提供指导。在公益领域,他同样积极:校内参与“冬日暖阳”校园DIY、传染病防控等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超42小时,还设计班徽班旗、学生成长激励卡,助力班级建设;校外组织同学走访劳模、践行劳模精神,假期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义务讲解,走进社区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知识。
在2025年江苏“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发布仪式上,冯振舟用“热爱”和“有魅力”形容自己对科技探索和化学学习的感受。他坦言,对认知世界、探索物质构成的学科充满兴趣。父亲郑先生透露,暑假期间,冯振舟始终践行着“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的人生格言,稳扎稳打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