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微亿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亿智造”)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登陆港股市场。作为中国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EIIR)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核心产品通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的自动化模式。
与传统机械臂不同,微亿智造的EIIR产品具备自主感知、学习、决策和执行能力。这种“软硬一体”的设计使机器人能够快速适应生产线的动态变化,解决了传统自动化设备“僵化”的痛点。例如,当产品型号或工艺流程发生调整时,EIIR机器人无需工程师重新编程,即可通过内置AI模型自主完成任务切换,将部署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天。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4年微亿智造以2.718亿元的EIIR业务收入位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同期发布的IDC报告《中国AI视觉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份额2024》也显示,该公司在AI视觉工业机器人领域同样排名榜首。财务数据显示,其EIIR产品线收入从2022年的3382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7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83.4%,毛利率从45.7%提升至54.1%。
微亿智造的技术突破体现在其独创的“快慢思考”双模式系统。在部署初期,通过“人类在环”机制,云端工程师可实时修正机器人决策,并将操作数据记录为训练样本。随着数据积累,系统进入“慢思考”阶段,利用“数据飞轮”效应持续优化AI模型,最终实现全自主运行。目前,该公司已积累超过15TB的工业场景精标数据,涵盖10亿条以上操作记录。
公司产品矩阵包含三大板块:以EIIR为核心的旗舰产品线,由AI模型直接驱动执行复杂任务;AI赋能的智能化设备,专注视觉检测等特定功能;以及模组类产品,向系统集成商提供智能感知硬件、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组件。这种分层设计既满足头部客户的定制化需求,也通过标准化产品覆盖中小市场。
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微亿智造在柔性制造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虽然波士顿动力、ABB等企业在机器人本体技术上领先,但微亿智造的解决方案更适配中国制造业“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特点。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21亿元增长至4.12亿元,净利润由-9201万元扭亏为盈至668.4万元。
资本层面,微亿智造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工业母机基金、深创投、百度等知名机构。其技术路线正引领行业向G2阶段演进——机器人从“死记硬背”的初级阶段,升级为具备环境感知和技能组合能力的“学徒”。这种转变破解了传统产线“效率与柔性”的矛盾,使单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多种产品。
尽管取得领先地位,行业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高质量工业数据的获取壁垒,微亿智造通过长期商业化积累的数据优势难以被短期复制;其次是通用性与专业性的平衡难题,AI模型需同时满足跨场景迁移能力和单任务执行精度;最后是跨行业落地能力,要求技术方案与特定工艺知识深度融合。这些挑战既考验企业的技术实力,也决定了其商业扩展的边界。
随着端到端工业大模型、经验数字化等技术的成熟,制造业正迎来“新劳动力”时代。未来的工业机器人或将具备自然语言交互能力,工厂管理者可直接用口语下达指令;老师傅的“手艺”将转化为可复制的数字模型;生产系统将形成数据洞察与物理行动的闭环。在这场变革中,以微亿智造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工业智能化竞赛中占据有利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