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腹地,北大荒集团四方山农场的土地正经历着一场从“生态荒漠”到“产业沃土”的蜕变。曾经,这里白茫茫的盐碱滩上流传着“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的民谣;如今,这片被称作“北国碱地之都”的土地,已孕育出“碱地黄金”系列农产品,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样本。
四方山农场的转型始于对盐碱地的重新认知。这座始建于1952年的老牌军马场,拥有11.52万亩耕地,其中中重度盐碱地占比极高。过去,白花花的盐碱层如同“生态枷锁”,让农场陷入“广种薄收”的困境。近年来,农场抓住北大荒集团“打造围城经济示范场”的机遇,将盐碱地从“生态包袱”转化为“未来粮仓”,通过科技手段唤醒沉睡的土地。
在种植技术上,农场构建了“改良-种植-防控”的全链条创新体系。5224亩高标准科技示范田和4350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田成为技术落地的主阵地,大垄密植宽窄行种植、播后盲耕作业、节药机械精准作业等先进农艺措施全面推广。品种选育方面,“中龙豆136”“黑农531”等耐盐碱大豆良种脱颖而出,配合ARC固氮菌与泥壤生态菌肥的协同施用,使大豆根瘤固氮能力提升超20%。今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团队在农场实测显示,示范田大豆平均亩产达197公斤,增产率11.77%,病虫害发生率降低30%,印证了“减药不减效”的绿色防控成效。
科技赋能的同时,农场探索出“小微农场群”盈利模式,将3.2万亩耕地划分为多个小而精的生产单元,通过自主种养循环经营实现精细化管理。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更依托全域有机认证构建了标准化品控体系,使农场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畜禽养殖与作物栽培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产学研合作是农场转型的另一大引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四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的25项试验课题,覆盖育种、栽培、肥料、植保等领域,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秸秆还田与精准施肥协同技术,农场实现了化肥减量增效;大垄密植优化了作物群体结构,提升了光能利用率。
市场的认可为转型成果写下生动注脚。在10月12日举办的碱地农产品推介会上,“邻里四方”“和农场”两大品牌旗下的碱地小米、鲜食玉米、全麦面粉等产品成为焦点。其中,碱地有机小米因天然弱碱性、矿物质含量高而获国家级地理标志“肇东小米”认证,并入选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榜单。农场自筹142万元建成的小米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从原粮到精品的全程自动化控制,日加工谷子8吨,出米率行业领先。
碱地鲜食玉米则是另一款“爆品”。依托年加工500万棒的先进生产线,玉米从采摘到锁鲜严格控制在6小时内,碱性土壤赋予其甜糯交织的独特口感,成为电商平台上的“网红”产品。农场种植的双青豆、芽豆、高粱等杂粮杂豆,因碱性滋养而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优异,构建起“营养宝库”。
营销模式的创新为产品打开市场。农场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渠道:线上通过淘宝、抖音、幸福生活网三大电商阵地推广,线下拓展商超与大客户渠道,并建立“小米产品代理机制”。截至目前,杂粮产品累计实现营销收入360万元,与广东膳差人公司签订的7000亩有机大豆产销订单,直接收益达150万元。
这场从盐碱地到“黄金沃土”的蜕变,不仅改变了土地的命运,更重塑了农业的价值链。四方山农场用科技和智慧证明:生态逆境可以转化为产业优势,每一粒粮食都能承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