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类地行星LP-791-18d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遭遇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现象。这颗星球的南极冰盖之下,深达2100米处,一台深地探测器意外捕捉到了周期性的脉冲能量信号,每14.3秒便会出现一次规律波动。这一发现迅速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该信号既不符合地质活动的随机特性,也与已知的宇宙射线谱线毫无关联。更令人惊讶的是,信号的源头竟指向了地表那些存在了亿万年的黑色巨塔。
十年前,当首批轨道探测器传回关于LP-791-18d的数据时,学界便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加州理工的团队通过光谱分析认为,该行星稀薄的大气层是恒星风长期侵蚀的结果,类似于火星的演化过程。然而,麻省理工的模拟研究却显示,按照自然过程,大气消散的速度应比实际观测值快出三倍。直到2018年,欧洲空间局的雷达穿透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线索:地表分布着超过200座高度超过500米的柱状结构,它们的金属核心呈现出人工锻造的晶体排列特征,这些结构后来被命名为“大气维持塔”。
面对这些神秘的塔体,科学家们最初尝试使用传统的碳-14测年法来检测样本,但连续六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塔体表面的未知氧化层严重干扰了检测信号,仿佛给这些“沉默的证人”戴上了一层无法穿透的面具。为了突破这一困境,研究团队借鉴了安提基特拉机械的成分分析思路,开发出了一种名为“层状剥蚀质谱法”的新技术。该方法利用纳米级激光逐层剥离样本,并同步检测每层的同位素比值。
在调试设备的第三天,团队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激光功率控制存在0.02瓦的微小波动,这足以导致检测误差扩大到15%以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连续奋战了两个通宵,测试了七种不同的功率稳定方案。最终,在第11次尝试时,他们利用蓝宝石棱镜的色散效应成功稳定了激光功率。当第一组有效数据出炉时,所有人都震惊了:塔体核心的晶体形成于12万年前,而顶端的能量传导装置却在9800年前突然停止了工作。
实验进行到第17天时,异常数据再次出现。第8号塔体样本的同位素曲线在9800年前的节点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这与团队预设的“渐进式失效”模型完全不符。是样本受到了污染,还是检测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团队紧急启动了备用样本库,并重复进行了三次检测,结果依然一致。这时,有人注意到所有样本的失效时间都精确指向了同一个年代,误差不超过20年——这显然不是自然故障所能解释的。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研究团队将目光转向了探测器捕捉到的能量信号。通过与地球实验室中球状闪电的等离子体频率进行对比,他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更关键的是,从塔体中提取的硅基纳米粒子与2016年《自然》期刊中复现球状闪电的实验材料成分高度吻合。基于这些发现,团队大胆推测:这些塔体可能通过某种未知机制将恒星能量转化为等离子体,从而像大气工厂一样维持着星球的气体包裹层。
然而,新的疑问也随之浮现:如果这些能量塔是维持大气的关键,那么为何它们会在同一时间全部关闭?地质样本显示,当时星球并未发生全球性灾难。在重新梳理文献时,团队发现2021年中国团队曾在该星球的陨石坑中发现过有机分子残留,而这些分子的降解时间恰好也是9800年前。
目前,有两种可能性正在被科学家们验证:一是建造者主动关闭了系统,可能是由于资源耗尽或文明迁移;二是存在外部干预,类似于快速射电暴FRB 121102所暗示的未知宇宙力量。在塔体底部发现的奇特刻痕可能隐藏着关键答案——那些螺旋状的纹路既像某种星图,又类似巴格达电池的电路结构。
目前,研究团队已经证实,这些能量塔通过一种类似于“第九射线”的能量转换机制生成大气成分,其工作原理颠覆了现有的天体物理学理论。然而,关闭这些塔体的究竟是谁?是建造者的自我牺牲,还是敌对文明的刻意破坏?这些刻痕能否解读出当时的真相?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研究团队计划发射着陆器,深入最大的能量塔废墟进行实地探测。那些沉睡了近万年的晶体核心,或许还储存着最后的能量脉冲,而脉冲里,可能就藏着这颗星球的终极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