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消费降级浪潮下:传统商场如何破局重生,打造市民“第三空间”?

   时间:2025-10-13 21:19:2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曾几何时,商场是城市繁华的代名词,也是消费主义的重要象征。在明亮的灯光下,国际品牌琳琅满目,咖啡馆与餐厅飘散着诱人的香气,人们在这里追逐着品质生活的梦想。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降级”这一概念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拼多多的崛起、临期食品店的火爆、奥特莱斯的持续繁荣,无不表明消费者变得更加精明和务实,对价格的敏感度大幅提高,对品牌溢价的接受度则明显下降。传统商场,作为零售业的核心载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客流量减少、坪效下降、品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

消费降级的浪潮并非偶然,而是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收入预期减弱、社会保障感不足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趋势对传统商场的商业模式构成了根本性挑战。首先,“符号消费”逐渐失灵,品牌光环褪色。过去,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不仅是为了其使用价值,更是为了其社会身份象征。但在消费降级时代,这种“为符号买单”的冲动大大减弱,尤其是Z世代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品质相当、设计独特、价格亲民的国货品牌或白牌商品。商场内那些租金贡献高但性价比低的品牌门店吸引力下降,直接动摇了商场的盈利基础。

其次,线上渠道的分流加剧,价格透明度成为商场的“致命伤”。电商平台,尤其是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和直播电商,凭借价格优势、无限货架和便捷配送,对商场的标准化商品形成了碾压式分流。消费者在商场试穿、体验后,转身在网上下单的“抄号族”行为曾让商场苦不堪言。如今,这种比价行为变得更加普遍和简单,商场在价格上几乎毫无优势。如果不能提供独特的附加价值,商场的存在感将愈发微弱。

再次,体验业态承压,非刚性消费收缩。过去十年,商场通过引入餐饮、儿童乐园、电影院等体验式业态,打造“吃喝玩乐购”一站式消费场景,以对抗电商冲击。然而,在消费降级背景下,非刚性的体验型消费成为最先被削减的开支。外出就餐频率降低,或从高端餐厅转向性价比高的快时尚餐厅;看电影等娱乐活动也可能被免费的线上娱乐所替代。这使得商场赖以引流的“体验王牌”效力大减,整个生态的良性循环被打破。

商场的商业模式僵化,高租金与高售价形成恶性循环。商场的联营扣点或固定租金模式,以及高昂的运营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品牌方和商品售价上。品牌为了维持利润,只能提高售价,这进一步加剧了与线上的价格差距,使得商场商品更加“不接地气”。这种僵化的商业模式在消费繁荣期尚可运转,但在普遍追求性价比的今天,已然显得笨重而低效。

面对冲击,商场必须从根本上重构与消费者、品牌方的关系,从“地主”思维转向“运营商”思维,通过深度运营实现价值重塑。一种转型路径是内容重塑,将商场从“零售场”转变为“生活解压场”和“社群连接场”。商场的核心必须从“卖货”转向“提供内容”,这个内容就是能吸引人们前来并停留的“理由”。例如,将商场打造为城市的“公共客厅”,通过设计感十足的公共空间、免费开放的阅读区、艺术展览、主题市集、音乐会等文化休闲活动,让商场成为一个即使不购物也值得一逛的场所。设置大量的休息区、绿植环绕的空中花园、宠物友好区域等,降低人们的到访心理门槛,鼓励社交和停留。

另一种路径是价值重构,实现极致性价比与情绪价值的双轨制。商场需要坦然接受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溢价点。例如,主动引入奥特莱斯、品牌折扣店、会员制仓储超市、临期食品超市等业态,开辟专门的“折扣区”或“品牌特卖区”,常态化地满足消费者“淘货”的乐趣。同时,打造“情绪性价比”体验,包括沉浸式体验、专业化服务和个性化定制。与热门IP合作打造主题展,或自创IP故事线贯穿整个商场;提供专业的穿搭建议、美妆教程、运动指导等,让店员成为“顾问”而非“售货员”;提供刺绣、刻字等定制服务,增加商品的情感附加值。

模式创新也是关键,通过数字化深耕与供应链优化,实现降本增效。商场可以超越简单的线上商城,通过小程序、APP构建私域流量池,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精准营销、会员服务深化和线上线下融合。基于用户消费数据推送个性化的优惠券和活动信息,提供积分通兑、免费停车、专属活动等权益,推广“线下体验、线上下单、仓库发货”的模式,或提供“线上团券、线下核销”的优惠,将线上流量引导至线下。同时,探索新型租赁模式,打破固定租金模式,采用更灵活的抽成租金、短期快闪店合作等,降低品牌方尤其是新兴品牌的入驻门槛,保持商场品牌的新鲜度和流动性。

定位分化同样重要,商场需要告别“大而全”,拥抱“小而美”与“社区化”。不是所有商场都需要成为万象城、SKP。位于核心商圈的项目,应坚持高端化、重奢路线,但其内涵需从“炫富”转向“鉴赏”,通过引入顶级艺术资源、举办国际级文化活动,服务于对价格不敏感、但对品质和独特性有极致要求的高净值客群。而绝大多数商场的未来在于“社区化”,转型为“社区生活中心”,聚焦周边1-3公里范围内的家庭客群。业态组合上,强化生鲜超市、便民服务、儿童教育、社区食堂、健身中心等生活必需和高频消费业态,成为居民“家的延伸”。

国内外已有不少商场通过转型取得了成功。例如,上海TX淮海以“策展型零售”为核心,彻底颠覆了传统商场模式。整个商场像一个持续更新的艺术展,品牌以快闪店、实验室的形式存在,内容极度聚焦潮流、艺术、设计领域,成功吸引了全球年轻的创意人群,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城市地标。开市客(Costco)与山姆会员店则证明了“极致性价比”模式的强大生命力,通过会员制筛选客户、严选SKU、大包装低毛利的方式,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泰国Siam Discovery以其颠覆性的内部设计和品牌组合闻名,强调探索感和发现感,为消费者提供了完全不同于常规的购物体验。

消费降级时代,表面上是价格的比拼,内核却是价值的重铸。它迫使商场行业挤掉泡沫,回归商业的本质:为消费者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的商场,将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容器,而是一个有温度、有内容、有连接的生命体。它成功的标志,将不再是奢侈品的销售数据,而是它能否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愿意频繁造访的“第三空间”——一个除了家和公司之外,能够放松身心、社交娱乐、发现惊喜的场所。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