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领域再传重大合作消息——OpenAI与半导体巨头博通正式签署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芯片开发协议,双方将在定制化AI芯片及网络设备领域展开深度协作。这一动作被视为OpenAI加速构建自主算力基础设施的关键一步,同时也为博通切入高速增长的AI硬件市场开辟新赛道。
根据协议内容,OpenAI将主导硬件架构设计,与博通共同开发新一代AI计算设备。双方计划在未来四年内新增相当于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算力产能,首批搭载定制芯片的服务器机架将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部署,全部硬件部署预计在2029年底前完成。OpenAI方面透露,通过深度定制处理器,可将模型开发经验直接融入硬件设计,从而解锁新的算力效能与智能水平。
这项合作并非突然达成。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在近期播客中透露,双方技术团队已持续协作18个月,合作范围覆盖从晶体管设计到系统响应优化的全技术栈。"当能够跨整个技术体系进行优化时,我们将获得指数级的效率提升,这直接转化为更强的模型性能、更快的响应速度以及更低的运营成本。"他强调,自主设计芯片是掌控技术命运的核心路径。
对博通而言,此次合作标志着其业务版图向AI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拓展。这家同时布局iPhone零部件与光网络设备的芯片巨头,将通过为OpenAI定制硬件方案,在英伟达主导的AI芯片市场中开辟差异化竞争路线。值得注意的是,博通采用的基于以太网的解决方案与英伟达专有技术形成直接对标,这种技术路线选择反映出OpenAI分散供应链风险的战略考量。
协议细节显示,博通并不直接运营数据中心,而是将搭载定制硬件的服务器机架部署至OpenAI或其云服务合作伙伴的机房。这种模式既保证了OpenAI对核心硬件的控制权,又避免了重资产投入。市场分析指出,此举与OpenAI近期其他算力布局形成互补——上月该公司刚与英伟达达成百亿美元投资协议,计划新增10吉瓦产能;上周又宣布与超微(AMD)签署6吉瓦处理器部署协议。
在外部采购持续加码的同时,OpenAI的自主研发也在同步推进。据知情人士透露,其自研半导体项目主要聚焦AI模型推理阶段,即训练完成后的实际运行环节。这种"外部采购+自主开发"的双轨策略,既保障了短期算力需求,又为长期技术独立奠定基础。
博通首席执行官陈福阳上月曾在财报会议中暗示此类合作,当时他指出:"掌控芯片设计就是掌控企业命运。"如今随着协议落地,这一论断得到实证。不过市场也关注到,AI领域频繁的大额投资与项目公告,使得具体融资安排与回报周期变得难以追踪,部分机构开始警示行业开支泡沫化的潜在风险。
从技术实施层面看,此次合作涉及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创新。OpenAI表示,定制硬件将特别优化大规模模型训练的并行计算效率,同时降低数据传输延迟。博通则强调其网络技术能支持数万张GPU的协同工作,这种超大规模集群管理能力正是当前AI训练的关键需求。
随着协议进入执行阶段,行业观察家将密切关注两大技术路径的竞争态势:一边是英伟达凭借CUDA生态建立的护城河,另一边是博通+OpenAI组合推动的开放标准方案。这场算力基础设施的革新,或将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