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以来,月球资源开发从科学构想逐步迈向工程实践。这项跨越二十年的宏伟计划以无人探测为起点,通过技术积累与国际合作,正在构建覆盖“探测-开发-利用”全链条的深空资源开发体系。
在基础研究阶段,2004年启动的嫦娥工程通过“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资源开发奠定技术基石。2020年嫦娥五号任务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将1731克月壤样本带回地球,为分析月球物质组成提供关键数据。与此同时,载人登月关键技术攻关自2013年全面展开,重点突破月面精准着陆、原位资源利用等核心难题,2020年完成无人探测阶段目标后,正式转入载人登月与资源开发并行推进的新阶段。
当前工程化开发呈现多线并进态势。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进入实质阶段:2026年嫦娥七号将针对月球南极地区开展资源勘探,重点探测水冰分布;2028年嫦娥八号任务计划实施月壤3D打印建造试验与水冰提取技术验证,为建立月球基地积累工程经验。按照规划,科研站基本型将于2035年前完成建设,形成常态化驻留能力。
载人登月工程与资源开发形成深度协同。2025年起全面启动的载人登月计划,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登月,同步开展氦-3同位素提取、月壤制氧等关键技术验证。这些技术不仅服务于载人任务,更为未来大规模资源开发奠定基础。根据深空资源开发路线图,到2040年中国将具备月球、火星小规模资源开发能力,重点推进氦-3聚变燃料、水冰等战略资源的商业化利用。
这项宏大工程已吸引全球目光。目前已有17个国家签署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协议,涵盖欧美、亚太、非洲等多个地区的科研机构。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技术攻关,在月面建造材料、生命保障系统、资源提取工艺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随着技术验证持续推进,月球基地建设正从科学幻想转变为可实现的工程目标,人类在月球建立永久性据点的梦想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