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安全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命题。赛目科技董事长胡大林在接受专访时指出:“通过仿真、场地、道路‘三支柱’体系,我们为智能汽车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科技企业,正凭借其独特的技术路径和严谨的验证体系,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不可或缺的“安全守门人”。
走进赛目科技位于北京顺义的测试基地,一幅科技与工业交织的画面映入眼帘:几辆未上市的新车型正在封闭场地内进行自动驾驶测试,而不远处的仿真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在虚拟世界中模拟数万种复杂场景。这里被称为智能网联汽车驶向现实前的“终极考场”,而赛目科技则扮演着“主考官”的角色。胡大林解释道:“仿真测试用于高效发现问题,场地测试复现高风险场景,道路测试则进行最终的真实校验,三者缺一不可。”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明确将仿真测试列为核心技术要求。赛目科技凭借自主研发的仿真测试平台SimPro和功能安全分析工具Safety Pro,迅速在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中期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9096万元,同比增长63.7%,净利润达132万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胡大林强调:“我们从起步就坚持‘三支柱’全覆盖,通过真实场景数据不断修正模型,形成从虚拟到实车的完整闭环。”
技术全栈自主是赛目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独家运营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顺义基地,持续获取真实场景数据以优化仿真模型。胡大林指出:“这种全栈能力不仅是对技术话语权的掌握,更是响应车企对‘可信工具链’的迫切需求。”目前,赛目科技的仿真测试工具链已通过ISO 26262 ASIL D级别认证,成为全球少数实现全工具链认证的企业之一。
随着个别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行业对安全的认知发生了深刻转变。胡大林表示:“过去强调技术先进性,现在直接进入‘安全使用’阶段。一起事故就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我们看安全问题不是看百分比,而是看绝对值。”他提到,行业在过去一年半中曾陷入“造词竞赛”,但如今已逐步回归理性。国家部委明确界定:“智能驾驶”包括“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目前市场上只有“驾驶辅助”,尚未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
在胡大林看来,这种理性回归背后是对技术“置信度”的更高要求。赛目科技的仿真测试平台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和极高的效率定位系统潜在风险,并通过真实数据实现有效复现与解决。“客户信任我们,不仅因为能发现问题,更因为能精准证明问题并实现闭环。”胡大林说。他将企业文化凝练为“客观清醒,实事求是”,认为在智能驾驶这样一个高热度、高风险的赛道中,“理性比激情更可持续”。
凭借这种文化特质,赛目科技吸引了一批不追逐虚名、专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也为公司在复杂技术系统和客户严苛需求中建立了稳健的执行信用。胡大林透露,公司目前交付的代码和文档中,已有约50%由AI智能体完成,但他强调:“AI不是要替代人,而是‘人工的幂次方’。我们下一步的投资重点,就是人工为底、智能为幂次。”
基于在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赛目科技已将仿真技术拓展至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胡大林认为,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有三大载体:过去的车、现在的灵巧手、未来的无人机。公司在杭州已实现无人机在人口稠密地区数万次起降,从运送核酸检测样本到应急环保等多领域应用,综合测算成本降低70%。
尽管技术领先,胡大林对“安全”始终抱有敬畏。“我们只选择有把握的问题来做,不可能全部解决。所以我们以测试驱动研发,以验证明确边界。”在顺义测试场的监控中心大屏上,一行行代码飞速滚动,记录着每一次虚拟测试的详细数据。胡大林站在屏幕前,目光坚定地表示:“我们永远要清醒地知道:要明确技术交付了什么功能,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仅是技术本身。”
从智能驾驶到更广阔的AI应用领域,赛目科技正用最朴素的“实事求是”,走出一条少有人走的远路。其核心能力不断延伸,已成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