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中,具身智能正成为连接人工智能与现实世界的关键纽带,吸引着全球科技巨头的目光。在这场变革中,阿里巴巴凭借其战略布局与技术创新,正积极向物理AI领域进军,力图在AI与实体世界的融合中占据先机。
近期,阿里通义千问技术团队负责人林俊旸宣布,内部已成立具身智能专项小组,标志着阿里正式将触角伸向物理世界。这一动作并非孤立,此前阿里云已领投国内机器人新锐自变量机器人1.4亿美元融资,显示出其在具身智能赛道的深度布局。
阿里的野心,在于为AI寻找一具能够感知、理解并改造物理世界的“身体”。当前,AI“大脑”虽已展现出惊人能力,但“身体”的笨拙却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工业机械臂虽在特定场景下有所应用,但真正能自主理解环境、与人协同的智能实体仍属罕见。这种“断层”现象,既揭示了挑战,也孕育了巨大机遇。
吴泳铭等科技领袖早已指出,AI的最大想象力在于接入现实世界。黄仁勋等业界巨头也强调,AI与机器人技术是未来数万亿美元级别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阿里等科技巨头的布局显得尤为关键。
阿里的布局并非一蹴而就。自2024年以来,阿里已陆续投资多家具身智能公司,涵盖不同技术路线,旨在抢占赛道先机。这种布局背后,是阿里对AI终局与自身战略的深刻洞察:AI的终点必然是物理世界,只有能够感知并改造物理世界的AI,才能释放其全部潜力。
对于阿里而言,具身智能不仅是技术探索,更是商业帝国的升级需求。其电商、物流、新零售等业务均与物理世界紧密相连,具身智能的应用将直接提升这些业务的效率与竞争力。同时,面对核心电商腹地的挑战,阿里亟需新故事来重燃投资者信心,云计算与AI无疑是最具潜力的选项。
具身智能的加入,为阿里描绘了一幅从线上到线下、从虚拟到现实的宏伟蓝图。通过直接参与机器人研发,阿里既能验证大模型在真实环境中的适应性,又能拓展数据采集维度,反向驱动模型进化。这种从商业模式创新到硬核科技创新的转型,是阿里重塑市场估值、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
当前,具身智能市场正迎来爆发前夜。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部署量将达10亿台,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如此确定性,吸引了各路玩家与资本争相涌入。然而,如何让大模型完全融入具身智能,仍是横亘在AI落地物理世界前的关键难题。
阿里正试图成为填补这一鸿沟的“卖铲人”。其Qwen系列大模型在复杂任务分解、3D空间感知等方面表现出色,为机器人处理多步骤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阿里云在服务大模型公司与汽车新势力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在具身智能领域同样具有高度复用性。
阿里的野心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在于构建一个全栈AI闭环。从算力、云、模型到应用场景,阿里正逐步培育起一套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闭环不仅为其参与竞争提供了资本,更成为其重塑价值、讲述“伟大”叙事的核心。
与软银等通过外部收购快速拼凑生态的巨头不同,阿里的路径更像是一种“耕种”。依托自身庞大业务生态,阿里从内部培育技术生长的土壤。这种模式使得技术与场景之间存在天然联系,在具身智能时代构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飞轮效应。
真实场景产生海量数据,数据输入阿里云进行计算和模型训练,训练优化后的“通义千问”大脑指挥机器人,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执行任务并产生新的数据。这个闭环一旦转动起来,其迭代速度和效率将是惊人的。
押注具身智能,是阿里试图通过AI叙事“再次伟大”的必然选择。只有全栈,才能把AI做成真正的基础设施,让AI应用更低门槛地普及到各个行业。在全栈AI的巨大想象空间下,阿里的估值逻辑也随之加码。近期,高盛等机构已大幅上调对阿里的资本支出预测,认为其AI云计算能力的突破性进展和国际化扩张潜力为股价提供了新的上涨动力。
站在AI与机器人共同定义的新时代门槛上,阿里正试图通过构建一个从云端到地面的全栈AI闭环,抓住这次变革的缰绳。这无疑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豪赌,但对于一个渴望“再次伟大”的巨人而言,这或许是唯一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