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官网发布消息,由公安部牵头制定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计划(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在2017版标准基础上,新增多项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要求,涵盖车辆加速性能、动力电池防护及车门应急设计等关键领域,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指出,现行2017版标准已难以适应技术发展需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但部分车型在主被动安全技术应用、客货运车辆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电动车瞬间高扭矩输出特性引发的加速失控事故频发。对此,修订稿首次提出乘用车百公里加速时间限制:车辆每次启动后应默认处于加速时间不低于5秒的工作模式,驾驶者需主动操作才能切换至高性能模式。
北方工业大学纪雪洪教授分析,5秒阈值是在安全与性能间取得的平衡。相较于3秒级加速的"技术冗余",5秒标准更贴合日常出行需求,既能避免驾驶者因操作不熟练导致车辆突然前窜,又保留了必要的动力性能。数据显示,驾校教练车及多数燃油车加速时间普遍超过5秒,新老司机对此更易适应。
针对电动车踏板误踩问题,修订稿要求纯电动及插电式混动载客汽车必须配备误踩抑制功能。当车辆静止或低速蠕行时,系统需检测加速踏板异常动作并限制动力输出,同时通过声光信号提醒驾驶者。某造车新势力技术人员表示,此功能相当于为驾驶者设置"安全缓冲期",尤其对从燃油车转换的用户更具保护意义。
动力电池安全防护成为修订重点。新规要求电动车必须实时监测电池状态,实现单体异常自动预警。对于车长6米及以上的客车,明确规定热事件报警后5分钟内电池箱外部不得起火爆炸。新能源汽车专家杨伟斌指出,尽管电池技术持续进步,但热失控风险仍存在,强制预警机制可为车内人员争取逃生时间。

车门应急设计规范同样引发讨论。修订稿规定,乘用车每个车门(不含尾门)必须配备机械式内外把手,电动门把手需同步设置机械应急装置并标注醒目标识。这一要求直指近期多起隐藏式门把手故障导致的救援困难事件。纪雪洪强调,机械把手是关键安全冗余,尤其在电池爆燃等极端情况下,直接关系到乘员生存概率。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规将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与产业洗牌。对消费者而言,车辆主被动安全性能和环保标准将得到全面提升。杨伟斌则提醒车企,安全规定执行不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一次事故就可能摧毁品牌市场信心。随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临近,这场涉及数亿机动车用户的安全标准修订,正成为观察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