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近日迎来了一场聚焦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重大活动——“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二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三十届聚变能大会产业配套专场。活动期间,备受瞩目的《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当地在聚变科技产业领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该发展计划在目标定位上,将重心放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材料与装备研制以及产业链的集聚上。其核心目标是打造“可控核聚变全球性技术研发高地、产业发展集群、对外交流中心”,使成都成为聚变能源工程化与商业化的技术发源地和产业集聚区。
在空间布局方面,发展计划选择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域集中规划三大功能区。其中,科技研发区将汇聚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及研发企业;产业集聚区主要承载可控核聚变核心产业及延伸项目;生活配套区则提供人才公寓、城市商业、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产业生态构建上,发展计划明确布局四大国省级创新平台,包括聚变技术研发基地和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技术路线方面,计划同时瞄准可控核聚变的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主流方向。产业布局以可控核聚变材料与装备为核心,涵盖超导材料、结构材料等上游产业,偏滤器、真空室等中游产业,以及运维检测、电力输送等下游产业。还计划辐射带动等离子体技术应用、激光光学、新型电力设备等三大延伸产业。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副所长徐国盛在活动现场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今年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了世界纪录。他介绍,EAST是世界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包含超过200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对于人类距离实现“人造太阳”还有多远的问题,徐国盛表示,目前的实验装置(EAST)主要验证了原理可行性,尚未实现真实能量输出。但正在建造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将实现这一目标。BEST预计2028年投入运行,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到2030年,核聚变技术有望点亮第一盏灯。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博士在活动中分享了该机构在聚变能源领域的探索成果。他介绍,新奥自2017年起启动“无中子、低成本、商业化”的聚变研发项目,选择与主流氘氚聚变不同的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路线,旨在开发清洁安全、燃料易得且成本低廉的商用聚变能源。
目前,新奥能源研究院已建成两代球形环聚变实验装置“玄龙-50”和“玄龙-50U”。2025年4月,“玄龙-50U”实现了高温高密度下的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5月,又成功达成秒量级1.2特斯拉强磁场。该机构正在建设参数国际领先的球形环新装置“和龙-2”,计划2027年建成,目标是2035年进入聚变示范堆阶段,实现氢硼聚变的演示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