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我国科学家攻克全固态电池难关,三大技术突破打通续航瓶颈

   时间:2025-10-16 10:09:2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发展方向,正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我国科研团队近期在该领域取得关键突破,通过三大技术创新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题,使电池续航能力从500公里跃升至1000公里以上。

传统固态电池的性能瓶颈源于材料特性矛盾: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硬度高、脆如陶瓷,而金属锂电极则软似橡皮泥。两者接触时,界面处形成凹凸不平的缝隙,导致锂离子传输受阻,电池充放电效率大幅降低。这一“固固界面”问题成为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的最大障碍。

针对这一难题,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提出了三种创新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开发的“碘离子界面修饰技术”,通过引入碘离子作为“动态粘合剂”,在电池工作时自动流向界面缝隙,形成无缝连接。这种“自修复”机制使电极与电解质紧密贴合,突破了固态电池实用化的关键瓶颈。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团队则从材料结构入手,研发出“柔性聚合物骨架电解质”。该材料通过构建三维网络结构,赋予电解质抗拉耐折特性,可经受2万次弯折而不破损。同时,骨架中嵌入的功能性添加剂能加速锂离子迁移并提升储电能力,使电池容量提高86%。

清华大学团队聚焦安全性能,开发出“氟化物界面强化技术”。通过在电解质表面构建氟化物保护层,有效阻隔高电压对电解质的破坏。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电池在满电状态下通过针刺测试和120℃高温考验,实现了安全与续航的双重保障。

这些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从界面优化到材料创新,再到安全防护,三大技术路径协同发力,为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扫清了障碍。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迭代,新能源出行领域正迎来革命性变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