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叙事能力,始终是商业竞争中的隐形引擎。它不仅塑造着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更决定了外部市场对企业的价值判断。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种叙事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尤为紧密——从故事到估值的传导链条,最终会反映在市盈率等核心指标上。
英伟达的崛起轨迹完美印证了这一点。当黄仁勋早期提出"普适性并行计算"愿景时,华尔街仅将其视为游戏显卡制造商。直到大模型训练需求爆发,高性能计算的概念才被市场真正理解。这种叙事转变带来的估值跃升,让千亿美金与四万亿美金市值的差距成为现实注脚。
阿里巴巴的股价波动同样遵循着叙事逻辑。过去五年间,公司经历了两轮完整的价值重估周期。2023年初,投资大师芒格将阿里投资归为"最大错误","零售商"标签成为市场共识,这直接导致股价跌入谷底。转折点出现在吴泳铭接任后,阿里重新定位为"AI驱动的科技企业",通过大幅增加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开启了价值修复进程。
在AI战略布局中,阿里展现出了独特的全产业链思维。不同于特斯拉、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阿里构建的是覆盖AI全周期的生态体系:上游有阿里云提供基础设施,中游以通义系列模型推进基础研发,下游则通过既有业务改造与夸克等应用布局终端市场。这种广度与深度兼具的布局,在国内外科技企业中都堪称罕见。
云计算业务的复苏为战略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经历传统行业上云缓慢的阵痛期后,AI算力需求成为新增长极。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季度收入增长26%,创三年新高,其中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通义模型与DeepSeek的技术突破,成为破解增长困境的关键钥匙。
相较于云计算的强势回归,阿里在AI应用层的布局显得更为复杂。与竞争对手主推"纯原生AI应用"不同,阿里选择了一条差异化道路。以豆包、元宝为代表的纯原生应用,与夸克这类改造型应用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策略导致月活数据呈现特殊格局:9月AI产品榜中,夸克与百度网盘分列第一、三位,但纯原生应用豆包以相近月活展现出更高商业价值。
通义App的边缘化进程,实质上确认了夸克的C端主导地位。组织架构调整后,通义并入智能信息事业群,与夸克形成平级关系。但资源分配的天平明显倾斜——事业群负责人吴嘉同时兼任夸克CEO,这种"嫡庶"差异在资源投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马云年初视察夸克办公区,更是为这种战略倾斜提供了最高层级的背书。
夸克承载的期待与挑战同样显著。尽管拥有88VIP会员体系带来的网盘用户增量,以及工具集成形成的生态壁垒,但其面临豆包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当对手以纯原生应用姿态实现更高增速时,夸克需要证明:改造型应用能否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产品成败,更影响着阿里云的市场说服力。
AI云市场的争夺战揭示了更深层的战略困局。火山引擎凭借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指标宣称领先,这个统计口径虽存在争议,却真实反映了市场选择。作为B2B基因深厚的老牌玩家,阿里云在客户积累、模型开源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却在公有云服务领域被后发者超越。这种反差迫使业界重新审视:全产业链布局中,哪个环节可能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夸克与豆包的竞争,本质上是AI战略落地路径的分野。当火山引擎将豆包模型作为核心卖点时,阿里云的技术优势需要更直观的市场载体。通义App的式微,使得夸克成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关键纽带。这种独特的战略选择,既创造了差异化竞争空间,也埋下了需要破解的课题——如何让C端应用真正反哺云端技术,形成战略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