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我国科学家破解全固态电池三大难题,100kg电池续航或跃升至1000公里

   时间:2025-10-16 10:10:0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固态电池领域迎来重大突破,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关键技术瓶颈,让电池性能实现质的飞跃。据权威媒体报道,此前100公斤电池仅能支持500公里续航,而如今这一数字有望突破1000公里,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设备带来革命性升级。

传统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因硬度高、脆性大,与柔软的金属锂电极结合时,界面接触不良如同“陶瓷板贴橡皮泥”,导致充放电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难题,国内多个科研团队协同攻关,通过三大技术创新实现了固固界面的紧密贴合,彻底打通了固态电池的续航瓶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研发的“碘离子介导技术”成为突破关键。该技术利用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迁移特性,使其像“智能胶水”般主动填补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的微小缝隙。锂离子在碘离子的引导下,如同流沙自动填充坑洼,使界面接触面积显著提升,有效解决了传统固态电池因界面缺陷导致的性能衰减问题。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创新则聚焦于电解质的结构优化。科研团队通过构建聚合材料柔性骨架,赋予电解质类似“升级版保鲜膜”的机械性能。实验数据显示,该材料在经历2万次弯折、扭曲成麻花状后仍保持完整,同时通过引入功能性化学组分,使锂离子传导效率提升30%,电池储电能力大幅提高86%。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让固态电池在保持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具备了更强的环境适应性。

清华大学的含氟聚醚材料改造技术则为电池安全保驾护航。氟元素特有的耐高压特性,使电极表面形成致密的“氟化物保护层”,有效阻隔高电压对电解质的破坏。经严格测试,搭载该技术的电池在满电状态下通过针刺实验和120℃高温考验均未发生爆炸,实现了续航能力与安全性能的双重保障。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