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巨头OpenAI近日宣布与专用集成电路厂商博通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2026年推出定制数据中心芯片,部署10吉瓦的AI加速器。这一消息再次引发市场对AI领域资本循环模式的关注。与此同时,OpenAI自2025年以来已签署价值一万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涉及英伟达、AMD、甲骨文等多家科技企业,规模相当于20座核电站的总发电量。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本支出,OpenAI年营收仅120亿美元的现状引发质疑。公司CEO山姆·奥特曼在近期公开场合透露,正在探索一种新型融资机制。他表示,虽然最终收入将足以支撑这些合同,但在实现盈利前需要创新方式满足资金需求。这种"先投资后回报"的模式在华尔街引发争议,被部分人士视为科技史上最大规模的"信任循环"——供应商先向OpenAI注资,后者再通过采购订单反哺投资方。
在OpenAI的资本网络中,英伟达、甲骨文和AMD构成的三角关系最为典型。英伟达承诺向OpenAI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资金专项用于采购其芯片;甲骨文则承担建设数据中心的重任,OpenAI作为主要租户支付费用;而甲骨文的数据中心又大量采用英伟达GPU。这种循环结构中,英伟达同时扮演投资者和供应商双重角色,甲骨文则通过长期租赁合同锁定收益。
AMD与OpenAI的合作更具创新性。双方达成协议,OpenAI将在未来几年部署6吉瓦AMD芯片,作为交换,AMD授予其最高1.6亿股认证股权(约占总股本10%)。这些股份将根据算力部署进度和AMD股价表现分批解锁。AMD CEO苏姿丰表示,这笔交易对三方都是共赢:"只要OpenAI持续采购我们的芯片,营收和利润就会同步增长,股东价值也将得到提升。"
市场对这类资本运作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AMD股价在合作消息公布后两日内上涨超40%,显示投资者对"股份换订单"模式的初步认可。但也有分析指出,这种结构暗含风险:若OpenAI需求不及预期,AMD将面临股权稀释压力。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甲骨文身上,其与OpenAI合作消息曾推动股价单日暴涨39%,但随后因云业务利润率低于预期出现回调。
支撑这场资本游戏的关键力量来自第三方金融机构。银行、私人信贷机构和主权财富基金成为循环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以数据中心建设为例,甲骨文可以凭借与OpenAI的合作意向书向金融机构融资,承诺项目建成后立即产生稳定现金流。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模式实质是不断加注金融杠杆,其可持续性取决于市场对AI技术的长期信心。
从需求端数据看,AI市场仍保持强劲增长。谷歌披露的数据显示,其API处理的token数量从2024年4月的每月9.7万亿激增至10月的1300万亿。供给端方面,英伟达Blackwell芯片价格持续上涨,云算力资源供不应求,甚至上一代芯片价格也被推高。这种供需格局为当前资本循环提供了基本面支撑。
济容投资CEO刘沁东指出,AI技术被赋予了超越行业本身的使命:"在全球经济债务周期见顶的背景下,各国都需要新的增长引擎。AI恰好承担了这个历史责任,因此获得了几乎无限的资本支持。"他强调,当前市场更关注订单规模而非短期利润,"只要能把单量做起来,股权稀释等问题都可以暂时搁置"。
但这种狂热也潜藏风险。一旦市场对AI技术的商业化前景产生怀疑,或宏观经济环境恶化,高度杠杆化的资本循环可能迅速崩塌。分析人士认为,真正决定这场盛宴持续性的,是AI能否持续创造可衡量的商业价值——让用户愿意付费使用,让企业持续续订服务。在技术突破与资本泡沫的双重作用下,AI产业正站在关键转折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