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推动着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革新。在众多技术路线中,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优异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成为全球科研机构与企业竞相布局的焦点。资本市场对这一技术方向表现出高度热情,尤其是近半年内,随着多家企业技术突破的公布,Wind动力电池指数在经历关税冲击后迅速反弹,实现底部翻倍。
在这场技术竞赛中,总部位于河南焦作的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002407.SZ)凭借其独特的产业布局和技术积累,成为固态电池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企业,从传统无机氟化工起步,通过打破六氟磷酸锂国际垄断,成功转型为新能源材料与电池领域的重要参与者。2017年,公司前瞻性布局固态电池材料与技术,如今已形成覆盖“氟、锂、硅、硼”四大元素的新材料产品体系,为固态电池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氟多的技术优势源于其深厚的材料积累。在氟化工领域,公司是全球冰晶石、氟化铝等铝用氟化盐的龙头,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公司积极开发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二氟磷酸锂等新能源材料,满足下一代电池对高电压、高稳定性电解质的需求。这些含氟材料具有宽电化学窗口和优异的负极钝化能力,成为氧化物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核心材料。清华大学近期在《Nature》发表的固态电池研究,便直接指向氟取代基对提升电解质抗氧化能力的作用,进一步验证了多氟多的技术方向。
在锂领域,多氟多构建了从锂盐电解质到锂电池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旗下广西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动力与储能电池研发,产品已进入国内一线车企供应链。而子公司浙江中宁硅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硅碳负极材料,采用多孔碳一步法沉积硅技术,容量超过1500mAh/g且膨胀率低,成为固态电池负极升级的关键选项。2024年2月,公司启动总投资52.8亿元的衢州硅碳负极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万吨的生产能力,入选浙江省“千项万亿”重大工程。
固态电池前沿技术的突破,是多氟多研发实力的集中体现。公司早在2017年便启动硫化物固态电池研发,掌握高离子电导率电解质材料的核心专利。2021年,进一步布局聚合物/凝胶固态电池体系,开发出适用于固态电池的新型含氟高分子聚合物电解质。该技术可在低温下工作且易于薄膜化,为解决含LiFSI固态电解质高温热失控问题提供了商业化方案,属全球首创。目前,公司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0.6mS/cm,电池能量密度340wh/kg,循环寿命超800周,软包电芯通过热箱和针刺测试,已具备量产装车能力。
研发团队的目标更为长远:计划到2027年,将固态离子电导率提升至1mS/cm以上,锂离子迁移数超过0.8,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循环寿命突破1000周,同时满足GB43854-2024标准对单体电池的全部测试要求。公司联合国内顶尖院校布局复合锂负极,预期比容量达1500mAh/g,循环寿命超500周。EVTank预测,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2030年迎来大规模应用,而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指出,中国有望在2027年将全固态电池首次搭载于电动汽车。
在固态电池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氟多的传统锂电池业务也焕发新生。2024年,公司调整技术路线,聚焦大圆柱电池赛道,推出覆盖20Ah至100Ah的全系列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和轻型车领域。自主研发的“氟芯”大圆柱电池采用双侧泄压技术,通过针刺、挤压等严苛测试,能量密度较上一代提升15%,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2025年8月,该产品单月出货量突破1000万支,装机规模超1GWh,创历史新高。
产能扩张方面,焦作基地新增5.5GWh产线,南宁基地5GWh产能投产,2025年底总产能将突破20GWh,全年出货量有望达10GWh。财务数据显示,电池业务毛利率从2024年的2.07%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9.74%,规模效应与产品结构优化驱动盈利改善。随着与下游储能和两轮车用户的深度合作,公司未来产能扩充计划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