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固态电池技术迎三大突破!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续航或突破千公里

   时间:2025-10-16 18:56:4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领域,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正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期,我国科研人员在固态电池研发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这一前沿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

长期以来,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性能提升受制于固固界面接触难题。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需在正负极间迁移,而固态电解质作为离子传输的“通道”,与金属锂电极的物理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硬如陶瓷,后者软似橡皮泥。两者接触时形成的凹凸界面,导致离子传输受阻,直接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与续航能力。

针对这一瓶颈,我国多个科研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三大关键突破。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开发的“碘离子介导界面修复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特殊胶水”。该技术利用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迁移特性,自动填充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的微小缝隙,使两者紧密贴合,显著提升了离子传输效率。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科研团队则从材料结构入手,为电解质设计了柔性聚合骨架。这种“升级版保鲜膜”不仅具备优异的抗拉耐折性能,可经受2万次弯折或拧成麻花状而不损坏,还通过添加功能化学组分,将电池的储电能力提升了86%。实验表明,搭载该技术的电池在保持柔韧性的同时,能量密度大幅提高。

在安全性方面,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氟化物保护壳技术”为电解质穿上了“耐高压铠甲”。通过引入含氟聚醚材料,电极表面形成致密的氟化物保护层,有效抵御高电压对电解质的破坏。经测试,满电状态下的电池在针刺实验与120℃高温环境中均未发生爆炸,实现了安全与续航的双重保障。

这些技术突破的直接效果是固态电池性能的跨越式提升。此前,100公斤重的电池仅能支持500公里续航,而如今这一数值有望突破1000公里。随着固固界面接触难题的逐步解决,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为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领域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