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急着去公司签重要合同,李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车竟在关键时刻“罢工”了。她插进钥匙,用力拧到底,发动机却只发出两声“咔嗒”声,随后便没了动静。仪表盘像快熄灭的灯泡一样闪烁几下,彻底黑了。她死死攥着方向盘,后背的汗瞬间把衬衫浸透——迟到不仅影响形象,更可能让合作泡汤。
正慌乱时,楼下小卖部的张叔路过,敲了敲车窗:“丫头别急,八成是电瓶桩头锈了。”他掀开引擎盖一角,指着电瓶正负极的接头处,“你看,这白花花的全是锈,电流根本过不来,车能打着才怪。”李女士凑过去一看,桩头上果然裹着一层白色粉末,手指一摸,硌得生疼,指尖还蹭黑了。
她赶紧给修配厂打电话,对方报价200元,还得等四十分钟上门。正对着手机跺脚时,父亲打来电话。听完情况,他在电话那头笑出声:“傻闺女,这事儿花五块钱就能解决。你去买包小苏打、一瓶可乐,再从家里拿块黄油。”李女士半信半疑,小卖部老板也劝她:“可乐黏糊糊的,洗坏了更麻烦。”可眼看时间紧迫,她只能硬着头皮试试。
按照父亲的指导,她先戴上劳保手套,翻出后备箱的扳手。父亲特意叮嘱:“先拆负极!就是黑线那个接头,记住了,先负后正。”她手抖得厉害,生怕掰断电线。螺母锈得死死的,扳手打滑好几次才拧松。拿下接线头的瞬间,她倒吸一口凉气——接头内侧全是褐色锈迹,像长了霉斑。她突然想起张叔说的,上个月他邻居就是这情况,被修配厂忽悠换了整组电瓶,花了八百多。
她把小苏打倒进碗里,兑水搅成糊状。父亲又来电话:“可乐也行,里面有磷酸,能除锈,比小苏打还管用。”她赶紧把可乐倒在抹布上,刚擦到桩头,就听见“滋滋”声,白色粉末顺着抹布往下掉。擦了两下,抹布就黑得没法看。她跑上楼翻出旧牙刷,蘸着可乐来回刷。泡沫顺着电瓶壳流,空气中飘着甜丝丝的酸味,倒像在做手工。
刷到露出金属本色时,父亲又提醒:“用清水冲干净,擦干了再装回去。装的时候先接正极,红的那个,别搞反了。”她特意拧紧接线头,生怕接触不良。最关键的一步来了——她挖了块黄油,用手指仔细抹在桩头和接线头上,连缝隙都没放过。黄油遇热有点化,蹭得手指油乎乎的。“这一步才是关键,”父亲说,“黄油能隔绝空气和水,以后就不容易锈了。”
做完这一切,她深吸一口气,插进钥匙。拧到底的瞬间,发动机“嗡”的一声启动了,仪表盘的灯亮得刺眼,比平时还利索。低头看表,从开始折腾到搞定,总共才十五分钟。
下午和张叔聊天时,她才知道这毛病夏天最常见。高温让电瓶温度升高,电极的绝缘层容易老化。加上她总忘关空调就熄火,电瓶负荷太大,氧化得更快。“就那层白粉末,哪怕只有一毫米厚,就能挡住电流,车自然打不着。”张叔说。
后来她特意查了下,修配厂的“专业清理”其实和她父亲教的法子差不多。他们用的防腐蚀液,主要成分就是小苏打和水,成本几块钱。那些卖几十块的保护剂,效果还不如家里的普通黄油。
上周末,她帮同事清理电瓶,对方非要用钢丝刷使劲蹭,结果把桩头划得全是印子。她笑着制止:“根本不用那么费力,可乐泡两分钟,再用牙刷轻轻刷,锈迹就全掉了。”
现在每次洗车,她都顺手擦一下电瓶桩头。看着那层油亮亮的黄油,心里踏实多了。上周降温,小区好几个邻居的车都打不着火,她带着可乐和黄油帮他们搞定。听着发动机启动的声音,她比自己赚钱还开心。
车这东西,真不用太娇贵。很多小毛病看似吓人,其实在家花点心思就能解决。那些动辄几百的维修费,大多是赚的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