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港交所聆讯的顺利通过,赛力斯赴港上市的进程迈入关键阶段。10月14日,公司董事会快速批准H股全球发售方案,并确定中金公司与中国银河国际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若成功登陆港股,赛力斯将成为首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新能源车企,这一突破性进展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招股书显示,此次港股IPO募资的70%将投入研发领域,凸显赛力斯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化的战略意图。在A股市场,公司市值已突破2600亿元,但如何支撑并突破现有估值成为核心挑战。为此,赛力斯正构建“双轮驱动”的叙事框架:一方面依托问界品牌巩固新能源车市场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机器人、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打开估值增长空间。
问界品牌已成为赛力斯业绩的核心支柱。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该品牌年销量从7.8万辆跃升至38.9万辆,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15.2万辆。目前,问界已完成20万至60万元价格区间的SUV市场全覆盖,推出M5、M7、M8、M9四款车型。营收结构高度集中于问界——2024年该品牌收入占比超90%,2025年上半年仍维持九成以上比例。
战略聚焦问界的背景下,赛力斯对其他品牌实施收缩。2023年推出的蓝电品牌,2025年上半年销量仅1.1万辆,经销商门店从2022年的1882家锐减至四百余家。资源全面向问界倾斜,截至2024年底,其在中国210余个城市布局310家AITO用户中心和670家体验中心,形成高密度销售网络。
零部件业务占比持续萎缩,2022年至2024年收入占比从8.2%降至4.2%,2025年上半年为5.2%。海外市场表现同样疲软,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从11.5%跌至2.9%。多位分析师指出,赛力斯推进“A+H”双资本运作,旨在加速国际化战略落地。
与华为的深度绑定是赛力斯转型的关键。自2019年合作以来,华为在产品定义、技术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提供全链路支持。问界系列搭载的鸿蒙OS智能座舱和ADS智能驾驶系统,奠定其“科技豪华”定位。2024年,问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达3.7%,推动赛力斯实现扭亏为盈。
然而,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的风险逐渐显现。招股书披露,赛力斯向最大供应商“供应商A”(分析指向华为)的采购额占比从2022年的14.5%升至2024年的30.2%。2025年上半年,公司需支付200.4亿元采购款,占当期总营收的三成以上。赛力斯强调,与华为合作不涉及利润分成,但承认存在“集中及交易对手风险”。
华为智能汽车生态的扩张加剧竞争压力。鸿蒙智行联盟已从“四界”扩展至“五界”,ADS4.0智能驾驶系统成为加价选配,问界M9的流媒体后视镜等配置也被其他品牌采用。2025年前三季度,鸿蒙智行交付量34.4万辆,问界占比76.7%,但品牌集中度过高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深化与华为的绑定,赛力斯采取双重策略。2025年9月,其全资子公司以11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引望智能10%股权,成为后者直接股东。引望主营汽车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是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核心载体。赛力斯于2024年7月斥资25亿元收购华为“问界”商标及相关专利,从品牌使用者转变为拥有者。
在巩固整车业务的同时,赛力斯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链。2025年1月,公司以81.64亿元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将问界系列车型的生产基地纳入麾下,预计每年节省数亿元租金,改善经营现金流。充电网络服务方面,赛力斯已在全国布局超1.2万个充电桩,相关收入成为第二增长极,港股募资的20%将用于海外充电网络建设。
更具突破性的是“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的跨界布局。2025年10月,赛力斯子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多模态云边协同的智能机器人决策系统。火山引擎提供AI算法与算力支持,赛力斯负责产业化落地,试图通过科技标签提升估值。
西南证券研报显示,市场给予赛力斯2025年31倍PE估值,远高于传统汽车零部件15倍的水平。但分析师提醒,赛力斯的资源与声誉仍高度依赖问界销量。若汽车业务出现波动,将直接影响其对机器人等新业务的投入能力。如何在稳定主业的同时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成为估值切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