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离世,引发科学界与公众的深切缅怀。这位享年103岁的学者,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的身份,在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数学物理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宇称不守恒”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三大理论体系,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甚至被美国富兰克林学会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相提并论。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挑战物理学传统认知,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设。他们指出,在β衰变等弱相互作用过程中,物理现象可能不再遵循镜像对称性。这一观点直接动摇了当时物理界普遍接受的宇称守恒定律。次年,吴健雄等科学家通过钴60原子核实验证实了该理论,全球科学界为之震动。同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成为首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葛墨林院士评价此成就为“华人科学家登顶世界物理巅峰的起点”。
早在1954年,杨振宁便与米尔斯共同构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后世称道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理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数学框架奠定了基础,不仅催生了弱电统一理论,还推动了量子色动力学的诞生。物理学界普遍认为,该理论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对基础物理进行的又一次深刻几何化重构,堪称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杨振宁的学术贡献远不止于粒子物理领域。1967年,他在研究一维量子多体问题时发现关键方程,该方程与1972年巴克斯特提出的类似方程具有相同数学结构,因此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一发现直接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为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的研究开辟了全新方向。央视新闻曾指出,这三大理论体系构成了杨振宁科学成就的核心。
作为国际学术界的标杆人物,杨振宁的学术影响力跨越国界。他同时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等十余个国家顶级学术机构的外籍院士或名誉院士,并获得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20余所世界名校的名誉博士学位。除诺贝尔奖外,他还收获了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爱因斯坦奖章等国际顶级学术荣誉。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分支领域,杨振宁的学术成果持续推动着学科发展。他提出的理论不仅重塑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框架,更通过培养大批优秀科学家,为中国乃至全球物理学界注入了持久活力。从颠覆经典认知的宇称不守恒,到重构物理基础的规范场论,再到开拓数学物理新领域的方程研究,杨振宁的科学遗产已成为人类知识宝库中永恒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