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会上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已突破5亿人,达到5.15亿,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半年内实现用户规模翻番,普及率达到36.5%。这一数据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我国正经历快速发展阶段。
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群体呈现明显特征。中青年用户和高学历用户是主要使用人群。具体来看,40岁以下的中青年用户占比高达74.6%,显示出年轻群体对新技术的高度接受度。同时,大专、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用户占比为37.5%,表明高学历人群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更为广泛。
从应用场景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介绍,用户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主要场景包括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和内容创作等。其中,利用该技术回答问题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80.9%,体现了其在信息获取和知识服务方面的核心作用。
除了日常生活,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在农业、工业和科研等领域得到积极探索。报告提到,农业生产中,该技术被用于智能决策和资源优化;工业制造领域,其应用于质量控制和生产流程优化;科学研究方面,则助力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这些实践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从消费端向产业端延伸。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到157.6万件,占全球总量的38.58%,位居全球第一。这一成就反映了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领先优势,也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