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的离世,让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谢臻达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25年前,他与这位科学巨匠在南京市金陵中学的短暂相遇,成为他科研生涯中难忘的印记。
2000年,杨振宁到访金陵中学时,正在该校读高三的谢臻达获得了一个珍贵的机会——向这位科学大师展示自己设计的爬墙模型小车。这个能吸附在墙面上的小装置,凝聚了他对物理学的热爱与探索。“得知能向杨先生展示成果时,我激动得几乎睡不着觉。”谢臻达回忆道,杨先生不仅认真观看了演示,还就模型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多个专业问题,并鼓励他继续深耕应用物理领域。
当时的谢臻达正站在物理理论与实验的岔路口,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充满困惑。杨振宁在分享会上结合模型演示提出的观点,让他豁然开朗。“杨先生多次强调应用物理的发展潜力,这直接影响了我的选择。”谢臻达说,这场偶遇坚定了他投身应用物理研究的决心。
如今,谢臻达已成为应用物理领域的知名学者。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他专注于光学微结构材料研究,带领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个无人机纠缠光子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无人机间的光学中继与量子密钥分发,为移动量子信息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些成果的背后,都能看到当年那次相遇留下的深刻烙印。
“后来杨先生到访南大时,远远看到他依然精神矍铄。”谢臻达说,得知杨振宁离世的消息后,他反复回忆起与这位科学巨匠的两次见面,“他的教诲和风范,永远激励着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