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于近日逝世,享年103岁。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为现代物理学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父亲杨武之是著名数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四岁时在母亲教导下开始识字,仅用一年多便掌握三千汉字,展现出超常的学习天赋。1933年进入北平崇德中学后,他在校图书馆偶然读到金斯《神秘的宇宙》中译本,由此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产生浓厚兴趣,这段经历成为他投身物理学的起点。
抗日战争爆发后,16岁的杨振宁随家人辗转抵达昆明,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尽管最初遵从父命选择化学系,但通过自学高中物理教材,他很快发现自己对物理学的热爱,经吴有训教授同意转入物理系。1942年,他以《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论文获理学学士学位,两年后完成《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师从吴大猷、王竹溪等物理学家。
1945年,杨振宁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等大师,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次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展博士后研究,与李政道展开合作,这段合作催生了物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1952年,他从昂萨格的复杂数学解中成功提取出自发磁化强度精确公式,这项工作引起爱因斯坦关注,后者曾派助手邀请他面谈。
在统计力学领域,杨振宁与合作者提出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基态能量修正理论,其平方根修正项后获实验证实。1961年,他将规范变换技巧应用于凝聚态系统,解释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现象;次年提出非对角长程序概念,为理解超流和超导现象提供理论框架。这些方法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杨振宁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该理论打破物理学界延续数十年的宇称守恒观念,次年被吴健雄实验证实。这项发现解释了宇宙正物质“过剩”的奥秘,为理解重子数起源提供关键依据。为此,二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词特别强调他们对基本粒子研究的深远影响。
物理学界普遍认为,杨振宁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的规范场论具有更重大的理论价值。该理论构建了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统一数学框架,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电弱统一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均在此理论启发下发展,根据规范场论预言发现的新粒子使七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规范对称性概念如同物理学的“通用语言”,揭示了电磁、强、弱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本质。
在量子信息领域,杨振宁1960年代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持续发挥重要作用。这个描述三粒子相互作用一致性的方程,为量子计算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团队应用该方程构建低噪声量子线路,有效提升计算精度。方程在统计物理中的应用则帮助科学家理解物质相变规律,如水的结冰现象和磁铁的极性形成。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除诺贝尔奖外,还荣获费米奖、沃尔夫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等重要奖项。他是中美英等多国科学院院士,在促进国际科技交流方面作出特殊贡献。1971年,他成为中美关系缓和后首位访华的华裔科学家,此后多次回国推动科技文化交流,为中美建交和科技合作发挥桥梁作用。
2003年回国定居清华大学后,杨振宁担任高等研究院教授和名誉院长,亲自为本科生授课。他通过多种渠道为清华高研院筹措资金超亿元,着力培养中国顶尖科学人才。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2016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举动彰显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在清华园里,这位跨世纪物理学家继续以教育者的身份培育新一代科研人才。
杨振宁的科学研究始终体现严谨态度与创新思维。他擅长从复杂现象中提炼本质问题,运用数学工具进行严格推导。作为教育家,他培养的众多学生已成为各领域领军人物。他强调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位科学巨匠用百年人生诠释了科学探索的真谛,其学术思想与精神品格将持续影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