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储能”浪潮涌动:头部企业竞相布局,数据安全与算力难题待解

   时间:2025-10-19 00:26:4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国家层面正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近期,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AI+储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框架。文件明确提出,到2027年需完成5个以上能源行业专用大模型开发、落地10个以上可复制示范项目,并探索100个典型应用场景;至2030年,能源领域AI技术要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形成完善的算力-电力协同机制。

在新能源储能领域,AI技术正从安全运维、效率提升到收益优化等多维度重塑产业生态。头部企业已形成共识,通过自主研发与跨界合作加速布局。海博思创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披露,未来3-5年将依托AI+大数据分析能力,重点拓展独立储能项目的社会化资本合作,其“AI+储能应用场景解决方案”项目已累计投入超200万元。能辉科技则与蚂蚁数科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覆盖投资、运营、资产退出的新能源项目智能管理系统。

大型电站运营商对智能化转型的需求尤为迫切。东方日升储能业务负责人指出,面对发电数据波动与市场价格变化,缺乏智能决策系统将导致能源调度滞后,直接影响电站收益。电池安全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环节,AI诊断技术已实现故障精准识别与提前预警。某储能系统集成企业技术负责人透露,AI模型可缩短故障响应时间,自动生成维修报告并形成知识库,同时通过电芯故障数据反哺上游厂商优化设计,从源头降低故障率。

在运维环节,AI正推动传统被动维修向主动预警转型。国网综能储能事业部负责人周喜超表示,随着大量项目进入运营期,海量数据与复杂故障管理需求倒逼运维模式变革。AI技术可将运维流程从“故障后维修”重构为“提前预警”,运维人员角色从“修理工”转变为“决策者”。领储宇能已在发电预测、负荷预测及电力交易中引入算法模型,并在电芯安全诊断、寿命分析等领域训练专用AI模型。

安全监测领域,AI驱动的多模态感知技术成为新趋势。通过部署声音采集设备识别电池异常声响,利用温度传感器与红外热像仪分析过热风险,AI系统可自动启动应急预案。某企业负责人举例称,其开发的智能运维平台整合了声音、温度、视觉、气体四类监测数据,实现故障预警准确率显著提升。据预测,2030年储能后市场服务市场规模将达400-500亿元。

经济性优化方面,AI交易算法正在改变电站运营模式。海博思创开发的AI模型可实现电价精准预测、充放电策略优化及中长周期综合调度,直接提升运营收益。科华数能总裁崔剑指出,AI技术通过深度融合电源、电网、负荷与储能系统,动态调整运行策略,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可为算力中心提供低成本绿电。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认为,在电力市场化与离网模式并行背景下,AI储能将成为破解源网荷储协同难题的关键技术。

头部企业已形成差异化解决方案。宁德时代推出的天恒·智储平台,通过融合AI大模型与机理算法,构建覆盖预警、分析、体检、运维的全流程标准化能力;阳光电源的iSolarBPS系统实现50余项指标的五维诊断,百兆瓦电站报告生成时间缩短至1分钟;华为AIBMS系统则将热失控等关键故障预警时间提前至24小时,误报率控制在每月0.1%以内。

尽管发展潜力巨大,AI储能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算力需求与电力供应的矛盾。某企业技术负责人指出,西北地区算力中心直供绿电模式虽缓解部分压力,但跨区域电网调度效率仍是瓶颈。数据安全领域,电力现货交易中的数据篡改风险直接威胁经济效益,企业需通过加密技术与动态监控构建防护体系。两部门发布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研发数据分类分级、隐私计算及跨域溯源技术,优化数据共享机制。

算力基础设施成为另一关键制约。随着长时储能与高性能分析需求增长,系统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阳光电源近期成立AIDC事业部切入算力电源赛道,其管理层表示,公司在电力电子转换技术上的积累可与AIDC电源形成协同。全球计算联盟预测,2030年前AIDC建设年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但高能耗与储能收益不确定性的矛盾,仍需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破解。

业内普遍认为,数据安全与算力瓶颈虽带来挑战,但AI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机遇远大于风险。某储能企业负责人强调,未来竞争的核心在于场景落地能力与数据积累,只要经济效益显著,技术复杂性不会阻碍产业进程。通过加密技术、智能监控及跨行业协同,AI储能有望突破现有局限,推动能源系统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