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RPA企业转型智能体:从“埋头干活”到“会思考干活”的新征程

   时间:2025-10-21 02:17:5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在技术圈的交流中,大模型与人工智能(AI)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而这股热潮如今也蔓延到了自动化领域。曾经,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是自动化领域的明星,它通过模拟人类在电脑上的操作,如点击鼠标、敲击键盘,承担起报表录入、订单处理等重复性任务,帮助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也让众多RPA厂商赚得盆满钵满。

大模型的出现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它具备理解自然语言、处理非结构化数据以及推理和生成的能力。将大模型的“认知力”与RPA的“执行力”相结合,似乎能够打造出一个更强大的数字员工——智能体。在理想状态下,用户只需一句话,如“帮我整理上个月的销售报告,并挑出表现最好的三款产品”,智能体就能理解指令、分析数据、执行操作,并将结果整理好呈现给用户。对于RPA厂商而言,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从“工具”到“伙伴”的身份转变。

不过,从概念到现实,RPA厂商在转型智能体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诸多挑战。

技术整合是第一个难题。部分厂商采用了“拉郎配”式的整合方式,让RPA抓取数据后交给大模型处理,再将结果返回。这种看似成功的组合在实际应用中却问题频出,大模型可能产生“幻觉”,导致结果不稳定,进而打断流程。例如,来也科技选择了平台化路线,将RPA、文档识别、对话机器人等功能集成在一起,如同一个“工具超市”。虽然功能全面,但复杂度高,需要专业团队进行整合和维护,普通企业难以轻松落地。

相比之下,另一些厂商则选择聚焦痛点场景。金智维并未急于打造一个“万能体”,而是将AI技术应用于最难啃的“骨头”——帮助大企业自动化老旧系统。例如,银行和电信运营商使用的几十年历史的黑底绿字界面,传统RPA根本无法应对。金智维通过AI与RPA的结合,让智能体能够像人类一样识别这些古老界面,快速完成操作。原本需要数周才能上线的流程,现在几小时就能完成。这种务实的打法虽然不够花哨,但却切实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价值量化是转型智能体的第三个挑战。智能体与传统RPA的商业逻辑截然不同。RPA通过销售“机器人数量”来盈利,数量越多收益越高;而智能体更像“全能员工”,其工作范围广泛,难以简单按数量计价。Gartner在2024年的报告中指出,企业在评估智能体价值时,越来越关注“业务影响指标”,如缩短流程周期、减少人工干预次数、提升合规率等,而非单纯计算节省的人力成本。这意味着,厂商必须更清晰地证明智能体落地后为客户带来的具体提升。像金智维这类注重交付的厂商,更倾向于通过具体场景复盘来量化价值,而非停留在模糊的ROI口号上。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