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越世纪星河,杨振宁以科学之光照亮家国路,先生一路走好

   时间:2025-10-21 08:56:5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用一生诠释了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的完美融合,为现代物理学发展和中国科教事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38年秋,16岁的杨振宁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组建的战时学府,虽物质条件艰苦,却孕育了中国最卓越的学术群体。杨振宁最初就读化学系,后因对物理学的深厚兴趣转入物理系,这一选择奠定了他日后成为理论物理大师的基础。联大独特的学籍编号系统见证着这段历史:北大肄业生学号前冠"P",清华肄业生冠"T",南开肄业生冠"N",联大新生则冠"A"或"L"。杨振宁的学号,正是这段特殊教育史的鲜活注脚。

在联大的岁月里,杨振宁与黄昆、张守廉并称"物理三剑客"。他们常在茶馆彻夜讨论,从爱因斯坦新论文到哥本哈根诠释,从量子力学到经典物理。一次辩论中,当黄昆提及爱因斯坦新作时,杨振宁直言"毫无原创性",这般学术锐气令人惊叹。联大自由严谨的学风,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师的教诲,吴大猷、王竹溪等导师的指引,共同铸就了杨振宁扎实的学术根基。他至今仍能清晰回忆:"大一国文跟着朱自清、闻一多先生,物理则受教于赵忠尧、吴有训先生。"

1945年,杨振宁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学迅速崭露头角。"不到一个月,我就成为物理系知识最丰富的研究生",这源自联大七年积累的深厚底蕴。尽管实验室工作让他意识到自己动手能力的局限,但在泰勒教授建议下,他重返理论物理领域,开启了改变物理学史的征程。1957年,他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物理学界奉为圭臬的对称性原理,这一突破性成果使他们成为首批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石,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相对论并称现代物理学三大支柱。1966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开辟了统计物理与量子群研究新领域。数学大师陈省身曾赞叹:"这一代数结构在理论物理中的根本作用,令人惊叹。"

1971年,杨振宁首次踏上阔别26年的故土,这场回归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不仅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桥梁,更以科学家身份深入中国科技发展。在北大,他与周培源等老教授探讨基础科学建设;面对邓稼先,他确认了中国原子弹的自主研制;他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学者赴美深造;他推动"求是科学基金"与"何梁何利基金"成立,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为教育家,杨振宁始终将目光投向青年。2007年,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面对国际物理奥赛满分得主张鸿凯的提问,他语重心长:"要认清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保持跨学科视野。"2013年,他与莫言在北大的对谈中,将科学探索凝练为"真情、妙悟、铸文章"三部曲,强调对自然规律的浓厚兴趣是科研持久动力。这些教诲,成为无数青年学子的精神灯塔。

从战火中的联大学子到世界物理学巅峰的攀登者,从海外游子到中国科教事业的推动者,杨振宁用百年人生书写了一部科学与家国的壮丽史诗。他的学术成就如星辰闪耀,他的教育情怀如春风化雨,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继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人。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