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机构最新发布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全球主要城市在高质量科研产出领域的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科研城市在2024年度自然指数统计中表现抢眼,全球十强榜单中首次出现六座中国城市,较2023年增加一座,形成对榜单的强势占据。
北京以连续九年蝉联榜首的绝对优势领跑全球,上海则稳居次席,两座城市在科研产出规模与质量上持续保持领先。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广州、武汉、杭州四座城市与京沪共同构成中国科研城市方阵,其中广州排名从第八跃升至第六,成功超越旧金山湾区;武汉排名再进一位;杭州更是从第十三位强势闯入前十,展现中国城市科研实力的整体跃升。
从自然指数核心指标“份额”的动态变化看,中国头部科研城市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3至2024年间,北京科研产出增幅超9%,上海增幅接近2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入选十强的美国城市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折射出全球科研重心持续东移的趋势。
在学科领域分布方面,中国城市在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三大基础学科领域形成压倒性优势。化学领域全球前十城市首次全部被中国包揽,物理科学与地球环境科学领域则各占六席,北京在这两个领域均位居榜首。这种学科优势的构建,得益于中国近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与战略布局。
生物科学与健康科学领域仍呈现中西竞争格局。生物科学领域前十中,纽约、波士顿分列前两位,北京位居第三,上海、广州也跻身全球前十;健康科学领域作为2022年新纳入统计的学科,美国城市占据十强半数席位,北京排名第六,广州进步显著。这种学科差异反映出不同科研体系在发展阶段与重点领域的结构性特征。
作为国际公认的科研贡献评估体系,自然指数通过追踪145种顶尖自然科学与健康科学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为衡量科研实力提供重要参考。其期刊遴选机制由独立科学家小组基于学术声誉严格把关,确保了数据评估的权威性与客观性。此次增刊发布的数据,不仅展现了中国科研城市的崛起轨迹,也为全球科研格局演变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